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風口上的生成式AI:深度求索產業變革

人民網記者 李彤 黃盛
2025年02月15日09:1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無論身處哪個行業,你一定感受到了大模型的熱潮。不管是知識管理、對話應用,還是生成代碼、設計研發,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在深度求索產業變革。

“在模型能力和性價比同步提升的背景下,國內人工智能應用依托豐富生態和成熟流量,正加速在各領域落地。”在採訪中,多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算力和數據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那些為用戶提供多元化選擇和差異化體驗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在未來發展中站穩“風口”。

熱潮不減 走向千行百業

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正提高著大眾日常的工作生活效率。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有3.31億人表示自己聽說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佔整體人口的23.5%﹔有2.49億人表示自己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佔整體人口的17.7%。

對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告訴記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內容創作者的生產力,其背后是深度學習算法,將在更多領域帶來廣闊的應用前景。

比如,接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后,醫藥企業可以優化藥物研發流程,提升臨床試驗效率﹔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座艙,提升了交互體驗和服務響應﹔網絡安全企業構建了新一代網絡威脅檢測系統……

應用場景的豐富,基於我國搭建起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6000億元,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中信証券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澤原向記者表示,國內人工智能發展呈現重視工程優化、應用落地等發展特點,對應形成從硬件算力逐步向軟件應用擴散的投資趨勢。

三方面看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成果。 數據來源:工信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長坡厚雪 探索中尋求突破

當前,國產大模型並不鮮見,形成了“百模爭鳴”的局面。百度、阿裡雲、華為、騰訊、科大訊飛等公司推出了各自的大模型,如通義千問、盤古、混元和星火等,並向公眾開放。

當前,算力不足成為制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提到,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需求在大幅提升。如果無法有效解決算力管理問題,訓練成本和效率等一系列挑戰將隨之而來,將阻礙企業在應用方面的進程。

在盤和林看來,近期引發關注的行業應用,除了蒸餾算法與對生成答案邏輯過程的敘述優勢外,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我國人工智能企業算力不足的現狀,既節約了算力資金,也打破了外部對算力的封鎖。

“算力和數據是發展的基礎。”楊澤原認為,一方面,產業仍在期待高性能、高效率的算力創新,支撐預訓練和后訓練階段的模型能力提升,以及應用落地形成的大規模推理需求﹔另一方面,數據對各階段的模型訓練效果起到決定性作用,發掘數據支撐行業模型發展與落地成為關鍵命題,數據合成等工程手段是探索的重要方向。

此外,高質量數據集相對缺乏、專業人才培養任重道遠、虛假信息及版權糾紛等安全倫理問題面臨挑戰,也是業界關注的重點。

與“實”俱進 形成差異化發展優勢

隨著關鍵技術不斷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加速落地。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在網信部門完成備案,其中2024年新增238款。這些豐富的產品為用戶提供了多元化選擇空間和差異化體驗。

楊澤原分析,我國在基座文本模型能力上實現持續追趕,且基於工程優化形成了較高的性價比。2024年底以來發布的字節doubao-pro、DeepSeek-V3、MiniMax-01等模型均實現對OpenAI GPT-4o基座能力的追趕,且在API服務價格上具備明顯優勢。

“在基座模型(basemodel,比如GPT-3.5、GPT4、DeepSeek V3等)之上的強化學習路線方面,全球均處於技術探索階段。國內DeepSeek、阿裡、字節等廠商保持投入,后續依托豐富場景、成熟流量等優勢,有望在模型技術上形成差異化發展的優勢。”楊澤原說。

盤和林表示,從技術面來說,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追平了國外的競爭對手﹔從應用場景來說,我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正在不斷豐富﹔從投資趨勢看,現階段大量資本涌向人工智能,將來會向頭部企業集中。

對於人工智能模型技術公司而言,楊澤原認為,在基座模型投入門檻持續提升和高質量模型開源的背景下,將加速行業向頭部集中,模型降本形成人工智能普惠將成為趨勢。“在后續應用落地的背景下,各行業、各場景智能體快速發展將構成產業機遇。”楊澤原說。

有業內人士認為,將算法、數據和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結合起來,基於實體經濟智能化發展的難點堵點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也是發展的重要方向。

2016年以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主要政策。制圖:黃盛、黃天拓

(責編:郝帥、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