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記者去哪兒:“誰來種地”有了新答案

車柯蒙 王天樂 李棟 庄潤澤
2025年03月17日13:5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稍等,我來問問AI!

春耕時節,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硐鎮徐北村,記者問起自走式植保機操作細節,鄉情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小佔拿出手機,一番熟練操作,AI軟件給出答案。

“我平時自己拍短視頻,經常使用AI助手。”53歲的徐小佔打開自己的短視頻賬號,自述那一欄寫著: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可理解為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2023年8月,徐小佔被濟寧市農業農村局、濟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評定為“農民高級農藝師”。

在徐小佔看來,“新型職業農民”的“新”不僅在於職稱,更在於對新技術的駕馭。今年,合作社流轉的2100畝土地上,自走式植保機、無人機等智能農機穿梭作業,年輕技術員手持遙控器,熟練操控著設備。

“鄉村振興,人才是核心。標准化操作和科技賦能,才能打響農產品品牌。”徐小佔說。去年,參加成人高考的他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利用自己學習的大數據專業,帶領團隊深耕種植技術和電商銷路,探索“科技興村”新模式。

驅車北行60公裡,汶上縣苑庄鎮的高標准智慧農田裡,另一幅科技春耕圖景徐徐展開。成方連片的田地上,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肥力、氣象等數據,並通過數字化平台生成種植建議。

“過去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種植大戶王振指著智能噴灌系統介紹,“一立方水能當兩立方用,既節水又增產,還減少了人工成本。”

麥田間,“中麥578”品種的麥苗長勢喜人,分蘖狀況良好。當地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海龍拔起一株麥苗,信心滿滿地說:“今年全鎮種植小麥4.8萬畝,苗全、苗壯、苗好的能達到96%以上,產量有望再創新高。”

時下,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期,在我國各地,從傳統農耕到智慧農業,從單一種植到全鏈升級,科技與生態交融的春耕圖景正遍地鋪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和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

“誰來種地?誰來興村?”答案悄然浮現在科技與人才雙輪驅動下,新型職業農民正以智慧為犁,為鄉村振興翻開嶄新的篇章。

(責編:喬業瓊、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