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消費者協會:“免密支付”存在盜刷隱患

李 冰
2025年03月27日09:09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消費者協會:“免密支付”存在盜刷隱患

中國消費者協會3月25日發布消費提示,提醒用戶網絡購物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

在移動支付日益普及的當下,“免密支付”功能憑借支付便捷性,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消費體驗。然而,便捷性背后也存在安全隱患。受訪者普遍認為,隻有消費者提升安全意識、網絡平台及機構端積極履行主體責任,實現協同發力,才能為“免密支付”系上“安全帶”。

存在安全隱患

所謂“免密支付”即“無需密碼確認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應用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戶開通后,單筆交易金額在一定限額內可直接扣款。

中國消費者協會提及,近期,陸續收到消費者聲稱因“免密支付”功能導致賬戶資金被盜刷的投訴。這一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帶來嚴重安全隱患。比如,當用戶手機丟失或賬號泄露時,若他人獲取該賬號或設備,可通過“免密支付”直接消費或購買虛擬服務,且無需二次驗証。其次,部分平台免密額度雖設單筆上限,但短時間內高頻次小額盜刷仍會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另外,不法分子通過“免密支付”來盜刷的隱蔽性較強,消費者難以及時察覺。盜刷交易通常通過綁定支付平台的虛擬服務(如游戲充值、App訂閱)完成,或者在機主凌晨熟睡時段完成,待消費者發現時往往已產生多筆扣款。

在滴滴、美團、淘寶、拼多多、微信、支付寶等多類網絡平台上,記者注意到,“免密支付”已經成為一項較為普遍的服務功能。記者體驗多家平台發現,各網絡平台規定免密支付金額及開通“免密支付”條件並不相同,比如,某購物平台“免密支付”單筆限額為100元,每日免密支付上限10次﹔而某打車應用中,500元及以下可以免密付車費,免密支付開通條件需要微信免密(開通微信支付並綁定一張銀行卡)、支付寶免密(支付寶賬戶已通過實名認証且芝麻信用分不低於350分)、一網通銀行卡免密(開通)“一網通銀行卡支付”並綁定一張銀行卡等。

在“免密支付”的扣款安全方面,上述多家網絡平台均強調了支付的安全性。例如,某打車應用在免密扣款安全方面強調,將嚴格按照訂單金額進行扣款,並做了多重安全保障,簽約時手機型號會被記錄,如果用車時與用戶簽約時的設備不符,此單將不會使用“免密支付”,需要用戶進行一次密碼支付后,下次用車才可繼續使用。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合理使用‘免密支付’並提高警惕的同時,也是在提醒各相關網絡平台方對於該支付功能要做好用戶權益維護,規范相關功能的管理。”

切實防范風險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看到,截至3月26日15時,有近6萬條投訴涉及“免密支付”。包括,用戶不知情及未同意情況下被開通“免密支付”、無法解約“免密支付”功能、開通“免密支付”亂扣費等問題。

“從被投訴所涉及問題中可以看到,‘免密支付’功能背后可能面臨的風險及對用戶侵權的行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用戶應謹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同時避免在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下進行支付操作,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消費者如何守護“錢袋子”?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第一,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檢查是否綁定支付寶、微信或銀行卡,並關閉權限。定期檢查授權應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應用支付授權。第二,強化賬戶安全保護,關閉非必要支付權限。第三,養成定期對賬習慣,定期檢查訂閱服務,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動續費項目。

遭遇盜刷后怎麼辦?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若發現賬戶存在異常交易,應立即凍結支付渠道,通過銀行客服、支付寶或微信平台緊急凍結關聯賬戶,阻止后續扣款。同時留存証據,保留盜刷記錄截圖、交易時間等信息,向支付平台投訴。若損失金額較大,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如遇消費糾紛,可通過“全國消協智慧315”平台進行維權。

王鵬表示,“免密支付”相關提示對相關網絡平台及用戶均有警示作用,針對隱患的解決也需要消費者及各平台協同發力。對於網絡平台方來說應在以下幾方面做“加固”工作,第一,應提升服務水平,通過技術手段和制度設計,保障消費者的賬戶安全和資金安全。第二,優化“免密支付”的開通和取消流程,避免設置重重障礙。第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的開通條件、風險及取消方式,並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