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靜安區聚焦提升企業感受,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金牌店小二”陪伴企業成長

![]() |
北站街道營商專員走訪企業。 |
![]() |
富圖格雅影像藝術中心。 |
![]() |
飛行在上海市北高新園區的載貨無人機。 |
![]() |
張園西區—茂名北路步行街。 |
頂級商圈扎堆、“月億樓”林立、首發首秀常年不斷檔……曾屢創實踐樣本、走在發展前列的上海中心城區靜安,近年來以產業為牽引,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企增利。
好環境吸引企業紛至沓來。2024年,靜安區共引進首店234家,平均每一天半就有一家首店開業﹔新增專精特新企業2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及其他類型總部20家﹔全區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逾百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50家。
今年2月,靜安區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推進大會,發布《靜安區聚焦提升企業感受 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提出六大行動,49條具體舉措。近日,記者走進靜安區幾個主要商貿街區、產業園區,聽企業講述他們感受到的營商溫度。
“好辦”“智辦”“全包辦”
蘇州河邊,由老建筑改造的富圖格雅影像藝術中心准點營業,工作人員搬出一張張座椅,沿老建筑磚紅色牆體一字擺開。市民游客坐在椅子上休憩,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富圖格雅公司負責人江美玲說,擺設座椅的想法,源自一本《營商護照》。
2024年4月,江美玲從北站街道營商專員沈敏婕手裡接過“一企一本”的《營商護照》——這本護照大小的冊子上標注了“事前合規輔導”“專屬金融服務”等十大核心服務項目及詳細說明,可謂“一冊在手、服務全有”。
“我們這樣首次進入中國的外企,對政策、服務事項不是很熟悉,《營商護照》裡有詳細介紹。”江美玲說,根據《營商護照》中“事前合規輔導”指引,企業向北站街道提出了在圍牆外設置外擺座椅的想法:“馬路對面就是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游人如織,我們希望用外擺座椅的方式引流增人氣,也能為周邊社區增色添彩。”
設想雖好,卻因未有先例,讓街道一時犯難。“企業需求就是政府優化服務的方向,不破法規破常規嘛。”北站街道相關負責人說。街道請來靜安區綠化市容等部門,與企業共同研究設計座椅樣式和擺放形式,平衡好濱水空間、行人通行、人氣集聚之間的關系。最終研究出來的方案是:在沿街公共區域,安裝既美觀又實用的固定座椅,富圖格雅影像藝術中心外則每日限時擺放座椅,並免費供公眾使用。這些“共享座椅”既解決了企業的營商訴求,又增加了公共空間休憩功能。
“優化營商環境,應該充分聽取企業訴求。”北站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天正介紹,2024年初,北站街道走訪調研轄區企業,梳理出轄區企業高頻訴求23項,整合街道各職能部門及轄區20余家社會資源,街道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把街道的政府服務“集成”到一本《營商護照》上。
街道將營商環境辦公室作為中樞平台,統籌協調街道職能部門、場所單位和社區單位等26家單位,由12名業務能力強的街道辦工作人員擔任營商專員,實現重點企業“一對一”精准服務。企業訴求通過24小時營商服務熱線或營商專員“一口接入”,實現跨部門事項“最多跑一次”。
“過去需要對接多個部門,現在一位營商專員‘全包辦’,體會到了北站街道辦一直說的‘把麻煩留給政府,把方便讓給企業’。”江美玲說。
自《營商護照》推出以來,北站街道累計為35家企業提供82項服務,新引進企業423家,穩商率100%。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好氣候一樣溫潤宜人。”王天正說,北站街道正著手研究新的助企惠企服務項目,並計劃以“護照續頁”形式納入服務體系,需求牽引、服務跟進,《營商護照》始終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推動政務服務從“可辦”向“好辦”“智辦”升級。
創新模式開辟消費新空間
靜安區張園西區,一棟百年石庫門建筑內,一個尚未入駐中國的歐洲珠寶品牌連辦兩場展示會,琳琅滿目的珍寶以“保稅品”身份呈現,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參與品鑒,並完成了第一單交易。
在張園保稅倉監控中心,記者見到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貨物定位數據與倉儲環境指標。“張園保稅倉是建在文保建筑裡的消費新空間,不同於建在碼頭、機場等海關口岸的保稅倉。”張園管理方靜安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時筠侖說。
“當某件商品進入3米警戒區域時,系統會自動觸發AR(增強現實)預警,海關工作人員可同步調取三維模型進行查驗。”時筠侖演示著智慧平台的場景應用功能,“無感監管”模式既保障了海關對貨物的精准把控,又為品牌方提供了“店展分離、前店后倉”的靈活運營空間,實現了貨物入庫到消費的全鏈條可視化監管。
項目成功落地絕非偶然。2022年11月,始建於1872年的“海上第一名園”張園,其西區經修舊如故的改造后,正式向公眾開放。兩年多以來累計引入30個高能級首店入駐,舉辦160余場首發首秀活動,日均客流量3萬人次以上,峰值達到8萬人次。
“人財兩旺,讓我們看到了張園提升消費能級、促進國際商貿的號召力,也發現一些新商機,比如國際品牌首次進入中國展示新品,如果有沒賣完的產品,需要重新辦理退稅,不少消費者則要跑幾十公裡到保稅倉看貨。能否創新海關監管模式,試水保稅消費?”時筠侖提出這一想法后,與海關部門一拍即合。
靜安區聯合上海海關為此開展了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在主體資質方面,通過“一企多証”審批機制實現15個工作日完成全流程注冊﹔在建筑改造方面,制定《文保建筑內保稅功能改造技術導則》,將安防設施與歷史風貌保護有機結合﹔在政策配套方面,推出“保稅倉+展示交易”集成創新方案,支持企業開展“前店后倉”的跨境業務。
“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海關支持的三方協作機制為設立保稅消費新空間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時筠侖說,項目推進過程中,靜安區發展改革委、商務委、文旅局與上海海關成立專班,針對文保建筑消防規范、保稅貨物監管流程等23項難點制定專項解決方案。
保稅倉的落地,使張園從單純的商業地標升級為兼具文化傳承、國際商貿功能的復合型平台。消費者可現場參與設計定制,商品經海關核驗后即可在店內提貨,先體驗后消費。而對品牌方而言,保稅倉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極具吸引力。“從倉儲物流到報關清關,張園保稅倉為我們的跨境業務省去了80%的中間環節。”某國際紡織品牌負責人表示,依托張園的區位優勢和客群資源,品牌計劃將中國區首店設於此處,並借助保稅功能開展全球新品首發業務。
如今,張園保稅倉已與珠寶水晶、高端服飾等12個領域的國際品牌達成合作意向。“我們正與海關磋商‘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創新監管模式。”時筠侖說,張園保稅倉將拓展數字關境、區塊鏈溯源等新技術應用,探索建立覆蓋“展品—保稅倉—門店—消費者”的管理體系。
當好企業的“時間合伙人”
一架載貨無人機在汶水路市北·智匯園上空劃出優美弧線,穿越密集的樓宇,僅用6分鐘便穩穩地降落在2公裡外的江場路市北·壹中心。
2024年11月,這條低空物流航線在上海市北高新園區試運營首飛成功,吸引了眾多客戶咨詢合作業務。作為航線空域管控服務的技術提供方,卡斯柯公司體會到,園區的傾力托舉至關重要。“僅用半年時間,我們的技術就在應用場景中得到驗証,產品順利上市,可以說市北高新園區給了我們一片天。”卡斯柯公司產業創新孵化中心總經理張立鵬說。
“這片天”的序幕從2015年就已開啟,當時靜安、閘北兩區合一,“老靜安”將外溢的產能轉移至市北高新園區,徹底激活了這個區域的產業潛能。卡斯柯公司就是從“老靜安”遷移而來的企業之一。
“我們剛搬來時,就感受到了這裡濃厚的科創氛圍。”張立鵬說,作為一家行業領先的軌道交通控制系統集成商,卡斯柯公司近年來投身低空領域技術研發,然而,如何將這項技術有效應用於實際場景,成為了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園區的企業服務專員經常上門服務,張立鵬回憶說:“他們做足了功課,了解企業的痛點堵點。很多辦法是園區和我們一起碰撞出來的,比如園區提出台風天用無人機巡檢高樓上的廣告牌,這啟發了我們新的應用場景。”
除了合作共建低空智能管控服務平台、運營低空物流航線,市北高新園區還幫助卡斯柯公司對接上海市容綠化管理局等職能部門,將園區緊鄰的走馬塘提供給卡斯柯“試驗”河道巡檢技術。
企業的成長也“反哺”園區的發展。“我們不僅服務企業,也進行園區管理的自我升級,比如玻璃幕牆的維修和巡檢過去依賴人工,現在低空巡檢能夠整合視頻流、數據流,成了精細化管理的新工具。”市北高新園區相關負責人周曉芳說。
“營商環境千百條,企業感受度第一條。”周曉芳表示,“近年來,我們從科技服務、營商服務、配套服務三個維度,積極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當好企業的‘時間合伙人’。”
而今,市北高新園區集聚了數據智能相關企業700余家,涌現出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和細分領域“隱形冠軍”,園區單位土地稅收產出強度連續多年排名全市前列。
傾力排憂解難、長情陪伴左右,與企業共同繪制產業生態圈,“金牌店小二”的服務本領成就靜安區的營商品質。在上海加快布局未來產業風生水起之時,靜安順勢而為,聚焦硬科技、新賽道,大力實施“百企成長”計劃,加大“一企一策”扶持力度,讓更多本土優秀企業脫穎而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