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瀾滄江公司全力打好高質量發展“特色牌”

雪山、江河、梯田、湖泊、雨林……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雲嶺大地,也饋贈了彩雲之南豐富的綠色能源。在雲南,綠色是與生俱來的底色,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本色。
作為中國華能在滇企業,華能瀾滄江公司深入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認真落實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綠色轉型發展戰略和雲南省“3815”發展戰略,堅持水電與新能源並重發展,立足調節電源一個“點”,貫徹瀾滄江發展一條“線”,鋪開流域多能互補一體化開發“面”,聚焦電力安全保供、清潔能源開發建設、創新引領一流企業建設,全速推進瀾滄江水風光多能互補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和世界一流現代化綠色電力企業建設,全力打好高質量發展“特色牌”,積極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有效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水風光“齊上陣”,守護萬家燈火明
華能瀾滄江水風光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是“西電東送”南部通道重要載體,近年來,華能瀾滄江公司科學高效運營小灣、糯扎渡、黃登、龍開口等十余座大型水電站,加快多能互補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建設,不斷完善能源電力保供長效機制,水電、風電、光伏等多種清潔能源“齊上陣”,協同增發保供,在能源電力安全穩定供應上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潛力。
在金沙江中游河段的雲南大理鶴慶縣,華能龍開口水電站沿河而立,這是華能瀾滄江公司跨流域走出去、在金沙江流域投資建設的一座水電站。
2024年1月16日,龍開口水電站成功接入華能瀾滄江公司集控中心,瀾滄江公司首次實現了瀾滄江和金沙江跨流域調度,成為國內率先實現大Ⅰ型水電站跨流域遠程集控示范項目。
“我們建立了多能互補、統一調控、一體運營、無人值守的新型電力系統生產管理模式,跨流域集中調度是對這一生產管理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也是對多能互補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的有力補充。”中國華能水電領域首席專家李紅剛介紹。
水電是電力保供的重要支撐。華能瀾滄江公司首創跨流域集中管控模式,建成世界領先的跨流域梯級電站遠程調度控制系統,對瀾滄江、金沙江流域55台水電機組進行遠程集控、自動調控和水庫聯合調度,加強設備運維精益管理,動態調整機組檢修安排,確保流域水電站滿發多發、挖潛增效,全面夯實頂峰保供基礎。
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是電力保供的關鍵增量補償。華能瀾滄江公司加快新能源項目建設質量進度,提升投產機組運行可靠性和發電效率,先后建成投產世界海拔最高光伏電站——華能納古光伏電站、雲南省首個水光多能互補標杆示范工程——華能漫灣水光一體化工程等60余個光伏和風電項目。到2024年底,華能瀾滄江公司運營新能源裝機突破620萬千瓦,較“十四五”初期跨越式增長近10倍,開創了“水光打捆”送出新模式,將光伏電站就近接入具有年調節能力的水電站,通過優化調度和水電機組快速靈活調節,實現“水光互補”應發盡發。
截至2024年底,華能瀾滄江水風光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累計發電量超1.3萬億千瓦時,年發電量連續6年突破千億千瓦時,裝機容量、發電量約佔雲南省四分之一,為雲南、廣東等南方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可靠的電力支撐。
咖啡遇見光伏,激活發展新動能
雲南普洱,中國最早種植咖啡的地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咖啡種植歷史,被譽為“中國咖啡之都”和“阿拉比卡的天堂”。咖啡+普洱茶,碰撞出獨具雲南特色的飲品,咖啡+光伏,碰撞出的又是什麼?答案就在普洱市思茅區的華能咖啡廠光伏電站裡。
華能瀾滄江公司咖光互補項目
華能咖啡廠光伏電站是華能瀾滄江公司在普洱投資建設的“光伏+農業”特色新能源項目,也是全國實施的首批“咖光互補”項目,項目裝機容量30MW,佔地面積約730畝,年均發電量超5030萬千瓦時。
“咖啡屬於中性植物,喜好溫潤而不酷暑的生長環境,在咖啡種植區鋪設光伏板能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提升土地附加值。光伏板下咖啡樹享受散射光,生長更健康﹔板上發電,為咖啡加工提供綠色能源,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華能咖啡廠光伏電站建設團隊介紹說。
項目建設前后,團隊通過多項實驗探索驗証咖光互補模式對咖啡園微氣候、咖啡作物物候、農藝性狀、產量品質的具體影響。經研究發現,咖光互補模式對咖啡產量、品質、寒害抵抗力提升等都有積極作用。於是,建設團隊因地制宜,優化設計方案,科學調整光伏板高度和鋪設間距,採用柔性支架,大間距單排布置組件,將光伏板布局與咖啡種植區完美融合,既保証了咖啡樹的生長空間,又最大化了光伏發電效率,為雲南省特色農業與新能源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與此同時,華能瀾滄江公司還積極探索“新能源+高原特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曲靖、大理、臨滄、保山、迪慶、怒江等地大力建設“板上發電、板下種養殖,科學開發、綜合利用”的“農光互補”“茶光互補”“牧光互補”示范項目,推動綠色能源與特色農業有機融合,讓一塊土地疊加產生工業產值、農業產值和生態價值,真正把“荒山”變成了“富坡”,為區域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綠色新動能。
華能瀾滄江公司農光互補項目
創新打頭陣,鍛造一流“新范式”
在美麗的西雙版納,華能景洪電廠猶如一顆雨林明珠,閃耀在瀾滄江邊。走進電廠,“世界首創、中國原創”八個大字格外醒目。
“那是我們公司自主研發的水力式升船機,也是世界上首座水力式升船機。”電廠生產運維人員指著前方大壩通航系統內的“龐然大物”說,“在創一流電廠過程中,我們率先探索出了適用於國際河流水電廠生產管理兼顧升船機管理的‘電航合一’管理模式,將發電生產、升船機管理、航道保障三項業務有機融合、協同高效運轉。”
作為創新實踐“運維檢合一”“電航一體”生產管理模式的水電廠,華能景洪電廠堅持向改革創新要動力、要效益,自主研發國產化水輪機轉速測控裝置,實時監測機組轉速,為監控系統和機組自動開停機控制流程提供准確數據支持,保障了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創造了國內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長期並網發電運行367天的紀錄。
華能景洪水電廠 唐清弟/攝
2024年2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華能瀾滄江公司成功入選。
在工程基建現場,華能瀾滄江公司踐行“精心設計、精細施工、精益管理”和“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三精三化”工程管理,全面推進綠色智能建造﹔在電廠,成功研發國內單機容量(700MW)最大的全國產水電計算機監控系統,持續推進華能睿渥“四大核心”控制系統國產化應用﹔在新能源項目現場,大力推廣華能集團新能源智慧基建系統,以智慧化手段監管山地光伏開發全過程﹔在水電樞紐安全監管領域,研發了全國首個流域級大壩智能在線監控平台,開創大型流域大壩數智化安全管控新模式﹔在數字化建設賽道,建立了數據運營中心,自主研發全國產化AI算力平台、網絡安全指揮平台等,以數智化成效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強高質量發展競爭力。
雲嶺春來早,潮涌瀾滄江。在雲南,華能瀾滄江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潮聲始終與雲南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脈動合拍共鳴。在這裡,每一滴水、每一縷風、每一束光都飽含著綠色的希望。新的征程,華能瀾滄江公司牢記囑托、勇擔使命,持續保持“闖”的干勁,錨定創建世界一流現代化綠色電力企業這一目標,在中國式現代化雲南篇章的宏偉征程中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答卷。(來源:中國能源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