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生物育種產業化未來可期

劉景芝
2025年04月04日08:23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物育種產業化未來可期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生物育種產業化是將現代生物技術與種業生產體系深度融合,通過技術研發、產品開發、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推廣,形成覆蓋“技術—品種—市場”的全鏈條產業體系。其核心是將實驗室中的生物育種技術轉化為可大規模應用的商業化產品,最終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目標。

從全球視角看,發達國家生物育種技術較為領先,目前已進入“育種4.0”階段,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融合等方式實現精准定向育種。一些發達國家的生物育種產業化成熟度較高,有些地區的主糧作物通過復合性狀(如抗虫+耐除草劑)提升作物性能,單產顯著領先。在我國,作為現代農業的“芯片”,生物育種是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舉措,備受重視。從2021年至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生物育種工作進行了部署,從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加快主糧作物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擴面提速等方面施策,政策重點涵蓋基礎研究以及產業化應用。一系列政策安排體現了中央在生物農業領域的政策連續性,更凸顯了我國對生物育種產業化的重視。

近年來,我國生物育種產業不斷創新發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高通量篩選等先進技術已在生物育種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育種效率和精准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越來越高。得益於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擴張,我國生物育種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然而,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化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生物育種技術正處於雜交育種向分子育種過渡階段,與一些發達國家的智能設計育種存在代際差距,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其次,企業規模與創新能力不足。數據顯示,我國種企超7000家,前五大企業市佔率僅12%,遠低於國際巨頭的80%。研發投入低,企業平均研發投入不足銷售額的5%。另外,成果轉化率低,90%的科研成果未實現產業化,等等。對此,應從技術、企業與監管三方面協同發力。

在技術層面,強化基礎研究。國家可以考慮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攻關自主Cas酶開發等底層技術,建立自主可控的種業體系,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同時,優化技術路徑,推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與智能設計育種融合,利用AI算法預測性狀表達。此外,依托“南繁硅谷”等國家級科研基地,建立種質資源精准鑒定與共享平台。

在企業層面,培育領軍企業,增強創新能力。我國種業市場集中度低,要鼓勵通過兼並重組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同時鼓勵央企與科技型民企組建創新聯合體,優化產業格局。加強科企合作,由企業提出技術需求,科研院所定向攻關。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構建市場化導向的轉化體系。

在監管層面,優化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縮短行政審批周期,建立分級管理制度,對某些作物實行備案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種業侵權案件依法加大處罰力度。

(責編:楊曦、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