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大輸出“東方膜法” 海外樣板工廠加速全球化布局

4月3日,在來自中國的金正大集團在歐洲打造的首個緩控釋肥樣板工廠——位於荷蘭林葆省博恩市的德化荷蘭公司辦公樓內,金正大緩控釋肥全球推廣歐洲站啟動。“這不僅是金正大國際化戰略的重要裡程碑,更是中國緩控釋技術全球化的重要時刻。”金正大集團總裁萬鵬在啟動儀式上說。
緩控釋肥作為高科技的生態肥料,包膜的開發是中外技術攻堅和趕超的核心。20年前,緩控釋肥還是被歐美等發達國家實施技術封鎖的“貴族肥料”﹔20年過去,如今,金正大集團依托20年持續打造的“東方膜法”,開始向全球輸出技術和服務,用“一張膜”守護全球農業。
作為金正大全資子公司,盡管德化荷蘭公司進入金正大集團不到10年,但如今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份額,已在歐洲控釋肥生產領域穩居前三。這得益於金正大集團向其輸出的領先的緩控釋肥制造技術。“2006年金正大集團最早投產的緩控釋肥達到產業化規模后,打破了國外壟斷,我國才真正有了商品化、產業化的緩控釋肥料。”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民介紹。
截至2024年,金正大與全國農技中心在全國28省(自治區)聯合推廣緩控釋肥累計面積超過1.5億畝。大量數據表明,使用緩控釋肥,等量情況下,農作物平均增產10%以上﹔肥料減量20%-30%,農作物可以實現穩產,甚至增產。
圍繞“一張膜”,金正大20年持續打磨迭代。2006年,金正大第一條緩控釋肥工業化生產線投產。當時,金正大在膜材料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開發出成本相對低廉、控釋性能較好的膜材料,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隨著膜技術的進步,金正大的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7月,60萬噸/年新型作物專用控釋肥項目在金正大投產,標志著全球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企業在我國建成。
“傳統包膜控釋肥膜材主要來自石化產品,資源不可再生、價格高、對土壤環境有污染風險。”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楊越超介紹,為了解決這些短板,雙方以發明膜材改性技術、生產工藝為突破口,攻克生物基材料成膜難、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世界性難題,成功研發利用秸稈等天然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類膜材的控釋肥新技術。
科技是金正大打造的“東方膜法”的強有力引擎。與緩控釋肥的科技創新同步,金正大先后設立了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土肥高效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植物營養與新型肥料創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科研平台,成為其能夠持續開展科技創新的發動機。
“二十年磨一劍,如今中國已成為了全球緩控釋肥技術的領航者,以成熟高效的產業模式,為世界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中國樣本。”金正大集團董事長李玉曉說。
從世界到中國,再從中國到世界,金正大從當年對標國際技術,到如今開啟緩控釋肥推廣的全球行動,用“中國方案”“東方膜法”服務全球可持續農業。
“荷蘭樣板工廠的建設不僅是金正大技術出海的第一步,更是技術標准和產業模式輸出在全球市場共享的創新示范,未來我們將以此為支點,讓中國技術扎根世界田野,通過共享合作,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萬鵬在緩控釋肥全球推廣歐洲站啟動儀式上表示。
“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同的趨勢,在歐盟,可持續農業是主要的環保議題,未來十年,包膜肥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德化荷蘭公司總經理Martin Dekker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