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田野顯身手 科技浪潮引領農業現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躍升”。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科技浪潮正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在廣袤田野裡大顯身手。
科技浪潮為農業強裝上“數智大腦”
當傳統農業裝上“數智大腦”,會有什麼變化?
在山東壽光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裡,AI巡檢機器狗來回穿梭於一排排蔬菜田壟間,代替人工巡檢蔬菜生長情況。
“算法代替了汗水,數據成了種地新‘肥料’。”壽光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員劉海賓介紹,機器狗搭載了圖像識別設備,病虫害情況通過傳感器進入后台,一旦發現異常,技術人員會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針對病虫害的防治,我們還搭配了智能植保機。”該企業負責人邱純勝接過話茬,“以往病虫害防治需要耗費人工2小時/畝,現在通過AI設備可以把人工成本降到0。此外,開發的作物生長大模型,可以替代園區技術員來指導種植,且達到理想的產量。”
當前,從大田到大棚,從種植到養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田間地頭的“數字革命”正在催生農業全產業鏈的蝶變。
《規劃》提出,加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穩定支持農業基礎研究和公益科研機構,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相關企業超149.7萬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山東、河南、湖南農業科技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省企業數量總和超過40萬家,佔總數的28%。
“下一步,將會同有關方面,聚焦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培育一批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潛力型農業科技企業,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科技浪潮為農業強國筑牢“鋼鐵脊梁”
自走式植保機、無人機……各類現代化農機裝備馳騁在春耕一線,從春播春管到收獲入倉,農業機械與科技的融合,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寫下生動注腳。
行走在山東濟寧嘉祥縣滿硐鎮徐北村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區,農民犁地不用牛,種地不跟耬,澆水不拿锨,噴藥不進田,智慧農機春管下的麥田孕育著夏收的希望。
從背負式噴霧器到自走式噴灌機,從100馬力小型農機到2000馬力大型“鐵牛”……90后“新農人”李華鋒經歷的硬件變化,是我國農業機械升級換代的一個縮影。“小麥畝產1300斤已成為可控目標,從硬件升級到軟件更新,有技術托底,希望今年產量和價格能夠雙升。”李華鋒信心滿滿。
“智能農機扮演起了農業生產的主角”。嘉祥縣農業農村局三級主任科員胡寶軍介紹,近年來,各類智能農機裝備的普及應用,大幅減輕了耕種收各環節勞動量。“目前全縣小麥面積67.8萬畝,一二類苗面積佔92%以上,總體苗情長勢良好。”胡寶軍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農村經濟研究室主任涂聖偉表示,數字化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跑出了加速度,帶來了農業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和發展效率的深刻變革。農業新質生產力正在不斷引領農業現代化呈現新面貌、邁出新步伐。
從全國來看,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大型大馬力、丘陵小型適用機具和智能化農機研發應用取得階段性突破,植保無人機總量近20萬架,年作業面積21億畝次,一些領域實現了從“無機可用”到“有好機用”的跨越,加速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將廣大農戶更好更快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超過75%,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基本實現了“機器換人”。
科技浪潮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根本所在。近年來,農業科技不斷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種業自立自強。
“品嘗一下,一根玉米上既有甜粒又有糯粒,口感不錯。”在2025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上,深圳農科玉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賴柏霖向大家推薦“農科糯336”品種,“通過與科研院校合作,公司自主培育出一系列鮮食玉米品種,整合生產銷售全產業鏈條,形成從種子到餐桌的閉環。”賴柏霖說。
在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種業專家咨詢組組長、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表示,要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瞄准世界科學競爭前沿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加快突破種業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規劃》提出,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推進重大農業科技突破,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近年來,我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南美白對蝦實現從無到有,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28%、超過35%,正逐步擺脫對進口種源的依賴﹔一批高油高產大豆、耐密宜機收玉米等優良品種加快推廣,為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良種支撐﹔一些耐鹽鹼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為鹽鹼地綜合利用提供了新路徑……持續涌現的良種,對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隻有將傳統育種與智慧育種結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實現育種的‘加速度’。”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