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結構優化中育新機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8個季度超過10萬億元。
這份成績單既有量的穩健增長——我國貨物貿易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展現出較強韌性﹔又有質的顯著提升——裝備制造業產品進出口增長7.6%,佔據外貿進出口的“半壁江山”,折射出中國外貿正沿著“穩規模、優結構”的發展路徑堅定前行。這份成績單還呈現四方面積極變化:一是經營主體活躍度進一步增強﹔二是對外合作空間進一步拓展﹔三是區域開放布局進一步優化﹔四是外貿“含新量”進一步提升。這些變化印証了我國產業鏈正加速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更彰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外貿領域深化推進的顯著成效。
筆者認為,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我國外貿可從以下三方面精准發力,打造新優勢、闖出新天地、展現新作為。
其一,打好政策組合拳。各地要加快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相關配套措施落地,鼓勵大型企業提升外貿平台數字化服務能力、布局海外經貿網絡,構筑內外聯動新支撐,帶動中小企業探索“出口退稅+信用保險+供應鏈金融”的集成服務模式,支持“鏈主+鏈屬”企業抱團“出海”,以投資帶貿易、出口助“出海”﹔支持外貿企業在新興市場建設更多跨境電商海外倉,降低“出海”成本,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深挖新興市場潛能,開辟增長新藍海。
其二,鍛造產業鏈韌性。一季度進出口數據顯示,我國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零部件進口同比增長95.6%,這反映了中國制造業對技術升級的渴求。為此,各方應集中力量推進芯片、工業母機等核心關鍵領域的國產化進程﹔支持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建設全球供應鏈核心節點﹔通過“鏈長制”推動汽車、光伏等優勢產業加速形成“國內研發+海外制造”的高質量跨國生產網絡。
其三,培育制度型開放新優勢。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企業、機構可以主動對接高標准經貿規則,在數字經濟、綠色貿易等領域參與國際標准制定,借助進博會、消博會等高端平台,將中國市場優勢轉化為規則話語權。同時,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的改革機遇,構建制度型開放體系,闖出一條“以質破壁、以智突圍、以韌制勝”的轉型升級之路。
隨著穩經濟政策持續發力、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我們有充足理由相信,中國外貿將在淬煉中實現從“規模引領”到“價值引領”的跨越,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助推各國共同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