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深化產業合作 共享智能紅利

——中國與東盟共筑AI合作新生態

劉 昊
2025年04月18日08:4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化產業合作 共享智能紅利

近期,一款中國研發的人工智能應用——“瀾滄江—湄公河地區油茶有害生物智能識別程序”,在越南義安省、泰國清萊府等地廣受歡迎,當地農戶稱其為“油茶種植的守護者”。

“遇到了油茶病虫害問題,當地農戶就會打開應用拍照上傳圖片。在短短3秒內,他們就能獲取識別結果及相應的防治方案,有效減少了油茶林損失。”4月17日,廣西林科院林業大數據與智能化研究所所長韋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中國和越南山水相連、文化相通。加強人工智能創新合作,讓中越互利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廣。

拓展創新合作新領域

越南山區,高產油茶樹林立。近20年來,我國經常派出廣西專家團,前往越南開展油茶產業合作研究,並建立油茶國際合作基地示范帶動當地扶貧開發。

“然而,隨著越南油茶林面積持續增長,病虫害發生日益嚴重,當地油茶種植農戶因為辨識病虫害困難導致防控滯后。”韋維說。

在廣西科技廳、廣西大數據發展局的支持下,廣西林科院與越南林業大學、泰國猜帕塔納基金會在越南諒山省、義安省,以及泰國清萊府、清邁府等地聯合開展了多期油茶有害生物調查,建立了中、泰、越三國油茶有害生物數據庫,研建“瀾滄江—湄公河地區油茶有害生物智能識別程序”。

“這一智能識別程序在越南、泰國等地進行試點應用,不僅使當地油茶有害生物災害得到有效控制,也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應用潛力。”韋維說。

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不但為越南民眾帶來了更多經濟效益,也拓展了中越科技創新合作新領域。在中越雙邊技術轉移工作機制等推動下,從技術示范推廣到合作平台建設,從青年人才培養到聯合研究開發,中越攜手同行,相互成就。

近年來,廣西與東盟國家不斷深化交流合作,積累了海量多語言商務文本、跨境物流和跨文化交流數據等東盟語料資源,為促進中國與越南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提供了獨特的文化和語言優勢。

廣西民族大學聚焦中文與東南亞非通用語言的交互需求,開發支持越南語等語言理解與翻譯的大模型體系﹔聚焦工業與服務場景,與越南大南大學等共建實驗室,研發機器視覺檢測與智能機器人技術,計劃於2025年實現越南工業與服務領域的應用落地。

“通過多維度的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廣西民族大學推動與越南在大語言模型、機器人等領域的深度協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能。”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高興宇說。

人工智能創新合作,正在推動中國與越南的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不斷走深走實,助力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行穩致遠。

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新引擎和新領域。

2023年7月,在南寧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東盟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上,中國科技部發布《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發展合作倡議》,提出將拓展中國—東盟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合作。

共享智能紅利,走向美好未來。今年以來,從共建創新合作中心到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從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到打造跨境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廣西與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加速向前。

2月19日,廣西林科院與越南國立林業大學簽署《廣西林科院與越南國立林業大學關於人工智能賦能林業發展合作諒解備忘錄》。“我們計劃今年推出中國、越南、馬來西亞、老撾和泰國五國語言版的桉樹有害生物智能識別程序,將中國—東盟林業人工智能合作進一步走實。”韋維表示。

4月3日,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項目在南寧正式開工,標志著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也將為中越人工智能創新合作蓄勢賦能。

“作為中國唯一面向東盟的國家級技術轉移機構,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將充分發揮平台渠道優勢,通過設立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專項、實施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研修計劃、持續舉辦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科技合作活動等舉措,推動中國與越南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合作。”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主要負責人表示。

“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作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廣西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時代,正積極搶抓國家實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等機遇,加快建設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服務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科技日報南寧4月17日電)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