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博會探“新”:“小展位”裡的鄉村振興

董新越(左)接受記者採訪。人民網記者 史新培攝
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消博會”)現場,記者在四川展廳的轉角處,被一抹紅定格——身著羌族刺繡服飾的工作人員正站在不足1平方米的展位前,小心調整著產品的擺放角度。
“我叫董新越,來自汶川,帶著家鄉的車厘子產品來‘闖’消博會。”董新越用手在狹小展台上輕輕劃過,笑著說:“能通過層層選拔獲得參展機會,已深感榮幸,咱汶川車厘子也算‘走出大山見世面’了。”
展位雖小,卻承載著家鄉農產品與國際展會的首次“親密接觸”。
更讓人關注的是展位背后的助農故事:“截至2024年6月,我們累計收購車厘子117噸,為1200余戶果農帶來167萬元收入。”董新越翻開賬本告訴記者,“除了收購精品果,我們還收小果、裂口果——這些曾因品相被市場‘淘汰’的果實,如今成了果酒等產品原料,讓農戶每一顆辛苦種下的果子都有了價值。”
這樣的“全收盡收”,是當地車厘子產業“小水果大民生”的縮影。
董新越告訴記者,2024年,汶川甜櫻桃產量達2180萬斤,銷售額突破6.54億元,佔全縣第一產業的41%,帶動人均增收3500元。從1997年引種歐洲品種到如今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當地車厘子的“逆襲”不僅靠北緯31°的獨特氣候,更源於產業鏈的延伸。
更讓董新越振奮的是,借消博會東風,家鄉的車厘子正從“賣鮮果”向“賣品牌”升級。
現場,小小的展台不斷迎來品嘗的觀眾。他坦言,最期待的不僅是當場簽下訂單,更是讓人知道汶川車厘子產業步入正軌。
車厘子的消博之旅,或許只是起點——當家鄉的味道被世界品嘗,消博會的意義便已超越交易本身,成為鄉村振興與全球消費同頻共振的生動注腳。
當小農戶的賬本與全球供應鏈接軌,消博會也成了城鄉對話的橋梁。
在不少省份的鄉村振興專區,記者與來自全國的參展商交流時發現,青海牦牛肉、雲南咖啡豆、陝西蘋果等“家鄉味”匯聚一堂,正借消博會走向全國。
從田間到國際舞台,消博會不僅是商品展示的平台,更是鄉村振興夢想照進現實的生動實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