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政策性金融推動科技創新大有可為(財經觀)

劉宏彥
2025年04月21日05: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政策性金融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要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做到全生命周期支持重點科創企業發展,全產品周期服務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全市場周期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4月1日,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要求推動更多金融資源用於科技創新領域,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持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目標。

  作為我國科技金融服務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大有可為——

  無論是“大國重器”還是“瞪羚”“獨角獸”,從科技研發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每個階段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成本高、周期長、風險大成為科技迭代創新的特點和資金融通的難點。特別是中小型科創企業,雖然其研發孵化周期短、成果轉化快,但由於大多以技術專利等輕資產“立身”,抵質押能力較弱。相較於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基金以及商業銀行信貸,政策性金融能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從“生命周期、產品周期、市場周期”三個維度持續為科創企業提供長期、穩定、可持續的融資供給。

  政策性金融以服務國家戰略和支持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為職責使命,天然承擔著聯結政府、產業和金融市場的重要職能,依托國家信用開展金融創新,能夠有效助力科技自主研發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比如,中國進出口銀行2021年推出並發放首筆科技創新研發貸款,為促進國產抗癌藥品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國家開發銀行也推出了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專項貸款。這些資金,為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等送去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交匯期,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政策性金融進一步創新發揮職能作用。

  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全生命周期支持重點科創企業發展。科技型企業一般會經歷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階段,政策性金融機構應根據科技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提供定制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建立差異化績效考核與風險防控機制,完善和提升“信—評—保—貸—投—檢”融合服務體系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創新開展循環貸款、知識產權和股權質押貸款等業務,探索以“普惠金融孵化、供應鏈融資培育、專項貸款升級、投貸聯動支持”為主線的高新技術企業一站式全周期融資方案,為科創企業經營賦能。

  要整合優勢金融資源,全產品周期服務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從單一產品設計研發到批量產購儲銷再到產業鏈轉型升級,圍繞科技產品“政產學研用”全周期,政策性金融要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吸引政府平台、征信機構、投資基金、商業銀行、擔保機構、社會資本參與科技領域投融資,合理設置風險分擔機制,打造“1+N”科技金融平台。要加快擁抱前沿科技,利用數據增信、企業畫像、技術專利評估等先進金融科技手段服務產品全鏈條,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需要強調的是,政策性金融重在引領,重在對科創企業前期孵化培育“雪中送炭”,當引導各類資金投入、企業逐步穩定成熟后,政策性金融應以適當方式退出,並繼續尋找支持科創賽道上的有潛力有願景的“新賽車”。

  要聚焦政策性職能定位,全市場周期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政策性金融應密切關注科技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堅持政策與金融“兩隻手”發力,不僅促進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也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做好科技領域政銀企合作的有力“支點”。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以中長期貸款為主、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特點,加大逆周期、跨周期支持力度,增強政策的精准性和直達性,用好各項科技創新金融工具,切實引導和保障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研發等核心科技領域的資金供給和信用支撐,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1日 18 版)

(責編:牛鏞、岳弘彬)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