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個人養老金制度出台三周年:

制度設計陸續完善 吸引力有增強空間

張薌逸
2025年04月21日09:01 | 來源:証券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制度設計陸續完善 吸引力有增強空間

2022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

時至今日,這一個人養老金頂層制度設計出爐滿三周年。三年間,個人養老金制度由試點城市擴圍至全國,制度設計不斷完善,總體運行平穩。但是,參與度不足等問題尚存,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吸引力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未來還需在個人養老金支持政策、涵蓋產品等方面探索優化方案,更好激活第三支柱活力,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制度持續優化

在政策支持與引導下,個人養老金制度頂層設計推出三年來,制度歷經多次優化,實施范圍擴大、產品不斷擴容、參與人數持續增長。

2024年12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等五部門發布《關於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通知》,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廣至全國。

《通知》還優化產品供給,豐富產品種類,將國債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范圍,並將特定養老儲蓄、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

《通知》發布當日,証監會將首批85隻權益類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

據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數據統計,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已達1013款,包括儲蓄類產品466款、基金類產品289款、保險類產品225款、理財類產品33款。

“國債、指數基金等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范圍,吸引了更多居民參與個人養老金。尤其是指數基金納入范圍后,獲得大量投資者青睞,首批個人養老金指數基金的整體規模已突破3億元。”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楊德龍看來,指數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產品目錄也有利於為資本市場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推動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在開戶人數方面,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已有7279萬人開通個人養老金賬戶。

各大商業銀行積極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記者注意到,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均已累計為超千萬個人客戶提供個人養老金賬戶服務。

華夏銀行2024年年度報告顯示,其累計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較上年末增長83.88%。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制度推行過程中出現的“開戶熱、繳存冷”等問題,《通知》提出探索開展默認投資服務。目前,已有部分金融機構推出了默認投資服務。

記者了解到,工商銀行於今年2月份推出“工銀省心投”個人養老金投資服務,便捷化個人養老金資產配置,提供默認投資服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以來,不僅是開戶數量快速增加,金融產品快速豐富,個人繳存金額增加,而且讓廣大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個人養老金制度與第一、第二支柱形成有效互補,方便居民積累養老資產,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形成。

仍需發力增強吸引力

“我賬戶裡儲蓄和基金基本是一半一半,儲蓄表現中規中矩,基金的表現不太如人意。”從去年開始繳存個人養老金的曾先生向記者坦言,自己正在考慮調整投資組合。

Wind數據顯示,2025年開年以來,個人養老金基金產品的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算術平均值為-1.3675%,中位數為0.7168%。

還有投資者向記者表示,考慮到個人養老金領取時需繳納3%的個人所得稅,以自己目前的年收入水平,實際享受的稅前扣除優惠並未達到應繳稅額的3%,因此在繳存個人養老金時比較猶豫。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個人養老金產品以儲蓄類為主,權益類基金因市場波動收益不穩定。個人養老金長期封閉性也與部分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沖突。此外,EET模式會使低收入者“負稅惠”,稅收優惠政策對中低收入群體吸引力不足。總體來看,未來仍有進一步完善空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實施好個人養老金制度”,個人養老金制度推行仍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賈江今年1月份曾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進一步增強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吸引力,引導更多具備條件的居民參與。

“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后,仍需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暢通銷售渠道。”婁飛鵬表示,同時,還需要根據情況優化稅收優惠政策,如提高年度繳費限額等。

田利輝表示,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銀行可以整合“養老+健康”服務,保險公司可以開發終身年金,基金公司則應強化低波動策略。以政策、產品協同破局,共同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更好地發展。

(責編:羅知之、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