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創新低碳技術 踐行綠色理念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以下簡稱“大阪世博會”)在近日正式開園,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的中國館同步舉行了開館儀式。
據介紹,中國館共設“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個展區,旨在展示中國傳統生態智慧,展現中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和民心相通。其中,近距離對比展示由中國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測器採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樣品,以及“蛟龍”號深潛體驗艙、新一代人形機器人、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動態影像、數字化動態長卷《耕織圖》等展項是中國館的亮點。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中國館外景。 受訪者供圖
“技術支撐綠色理念,中國館為世界提供了綠色發展的中國樣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全過程工程咨詢項目總負責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設計院院長孫建超說。
據孫建超介紹,中國館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運營,都堅持綠色低碳。中國館建筑主體以竹材與鋼結構結合,牆體選用國內新型低碳固碳竹質產品,鋼結構、竹簡板內外牆、屋面陽光板等裝配式、輕量化材料的應用有效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同時,積極推行廢棄物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
孫建超表示,中國館通過創新的低碳技術實現綠色可持續建筑目標﹔通過裝配式、模塊化和綜合技術措施實現低干預、可逆化的建造與拆除﹔通過創新材料構造實現建筑物功能與形式的結合。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中國館室內展陳。 受訪者供圖
“中國館建筑以古代重要文化傳播載體——竹簡為設計靈感,巧妙融合竹子、漢字、書卷等寓意豐富的文化符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彰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孫建超表示。
孫建超介紹說,中國館展陳講述的故事是一支“三部曲”:“天人合一”展區照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和賡續傳承﹔“綠水青山”展區講述一個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動人故事,展示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協調共進的美麗中國﹔“生生不息”展區則呈現了中國以創新引領發展,為應對全球挑戰、增進人類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與生動實踐。
另據介紹,中國館主體鋼結構構件全部在國內生產,所有構件均在國內完成預組裝后拆分成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鋼構件,以“集裝箱+散貨船”方式分批運輸至大阪世博園區,這種方式提升了中國館項目建設的自主性、可控性,實現低干預、可逆化的建造與拆除,契合本屆世博會“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主題。同時,中國建研院專項研發了中國館智慧建造管理平台,以數字化管理模式實現了對中國館項目建造全過程、全方位的實時監督和管控,通過跨境遠程數字可視化輔助技術進行項目管理,為跨國大型項目的數字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范例。
“中國館項目全過程採用的多種設計建造技術,充分展現了‘中國建造’的綜合技術實力和中國速度的優勢,也是‘綠色中國’理念的成功探索與實踐。”孫建超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