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人形機器人加速走進現實

人形機器人距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
從走上春晚舞台扭秧歌,到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迎賓接待、寫詩作畫,再到馬拉鬆賽場上奔跑競技,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在各個舞台頻頻亮相走紅。
4月19日,全球首個“人機半馬”比賽在北京亦庄鳴槍起跑,21公裡的賽道,吸引了20支人形機器人隊伍參賽。在全網圍觀刷屏的同時,參賽“選手”們在現實場景中的表現,更是引起了不少關注和討論。
“以往人形機器人多在實驗室等封閉環境定點測試,而此次馬拉鬆賽是對人形機器人綜合場景適應能力的系統性檢驗。”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示。
從比賽結果來看,機器人距離實現像人一樣自主快速移動、很好地感知實際環境,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需要在軟件和硬件層面繼續“進化”。
開源証券分析指出,此次賽事暴露出的短板,比如關節過熱導致性能衰減、動平衡能力不足、電池續航較短等問題,為后續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應用形態之一,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內的未來產業。
當前,多地正圍繞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布局。公開報道顯示,目前,北京、浙江、廣東等多個省市已出台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相關發展規劃﹔有超過20個城市明確提出發展具身智能﹔有10余個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籌備建立產業基金。
去年5月和10月,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分別在上海和北京落地。
在深圳,機器人上市企業已達到34家,其中7家企業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
不止在“實驗室”,我國人形機器人主流產品正走進“工廠車間”,在制造場景加快落地。今年3月,東風柳汽宣布採購部署20台人形機器人,計劃上半年完成交付,首次批量進入車廠,輔助汽車生產線裝備作業、助力智能分揀搬運。
來自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研發和生產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在全球100家確認涉足人形機器人研發的上市公司中,中國企業的佔比為56%。
未來,在技術的持續突破、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以及產業政策的推動下,相信人形機器人“飛入尋常百姓家”將從憧憬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