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去哪兒:除了新車,上海車展還看什麼?

4月23日,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車展)開幕,展會吸引了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業參展,展出總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參展國別范圍更廣,規模再創新高。
除了首發新車,今年的上海車展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看點?
記者觀察到,在智能技術持續賦能汽車產業的今天,業內面對眾多技術成果,多了一份理性思考,更加關注智能化與安全性進一步共融。“電動化時代,做千匹馬力已經非常容易,消費者在追求性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駕馭性能。”蓮花集團CEO馮擎峰認為,面對智能技術,上限是樂趣,下限是安全,這是要守好的底線。
同時,堅持國際化合作與產業鏈自主可控也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課題。一直以來,汽車行業通過高效的跨國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實現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當前,面對關稅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創新、自主可控勢在必行。
“汽車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想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需要技術和品牌協同發力。”嵐圖汽車CEO盧放表示,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取得一定成績。未來,要在芯片、算法、工具軟件等方面持續投入,實現產業自立自強。
芯片是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底座。今年車展期間,主辦方專門設立了“中國芯展區”,在這裡,幾百家中國芯片企業的自主研發產品得以展示。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原誠寅介紹,這正是希望向產業傳遞信號,即中國科技創新能夠有效服務產業,更能夠支撐未來經濟社會實現更好發展。
車展開幕第一天上午,從事高速通信芯片領域的本土企業裕太微的展台迎來幾波採購商。“目前,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上車,但我們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裕太微車載事業部總經理郝世龍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需要更多國內芯片廠商參與,要不斷加大研發、人才方面投入。
在智能懸架企業戈爾德的展台,記者了解了企業同江蘇大學研發的最新成果——尨駦懸架1號,通過車輪動力吸振與高頻反共振減振技術,能夠大幅度提高乘坐舒適性。江蘇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陳士安說,面對關稅挑戰,要依靠成熟的產業鏈和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去贏得市場。
不容忽視的是,面對復雜多變的貿易環境,跨國車企及供應鏈企業在上海車展通過首發本土化產品、公布重磅投資計劃,向中國市場傳遞了深度參與、長期深耕的堅定信心。
“我們處在一個變化非常快的環境,新技術不斷涌現,如果每個人都單打獨斗,發展將變得更加困難。”在博澤集團前瞻研發高級副總裁Johannes Schulz看來,當前,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才能獲得成功。
據了解,今年也是這家誕生於德國的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三十周年。“中國汽車市場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們參加上海車展的原因。在這裡,既要展現我們的在華布局,更要直面本地市場的挑戰,這是必經之路。”Johannes Schulz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