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有韌性的科研體系

當代科學研究具有顯著的系統復雜性、學科交叉滲透性以及創新過程不確定性等特點,加之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的加劇,科學研究中“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生,時刻考驗著科研體系應對沖擊、恢復秩序以及持續發展的能力,迫切需要構建有韌性的科研體系。
多因素對科研體系造成沖擊
“韌性”最初被用於描述自然界各類主體面對外界沖擊時所表現的抗壓、恢復和持續發展等能力。有韌性的科研體系是指當科研系統受到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不斷變化而導致的各種沖擊和挑戰時,能夠保持正常功能,並持續調整優化,最終實現科學研究的持續發展。
構建有韌性的科研體系勢在必行。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復雜度與不確定性劇增,科研系統面臨技術迭代加速、跨學科協作風險、突發公共事件沖擊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等多重挑戰。此外,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倫理和規范問題以及科研范式的顛覆性變革,傳統科研組織模式面臨適應性挑戰,這些都可能對科研系統造成沖擊。
構建有韌性的科研體系對我國尤為必要。一方面,全球科技博弈不斷加劇,隨著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持續躍升,部分發達國家對我國採取多種制裁措施,嚴重影響了我國科學研究的開展,體現在國際科研合作受阻、科研設備設施斷供、學術交流和聯合人才培養受限等方面。另一方面,我國獨立自主的科研生態尚未形成,國際學術話語權比較有限,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基礎研究比較薄弱,重大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產出不足,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有韌性的科研體系,確保極端情況下科研活動的連續性和可控性。
四方面發力增強科研體系韌性
構建有韌性的科研體系,主要目標是整個科研系統的安全穩定、持續發展和自主可控。基於這一目標,建議從社會生態韌性理論出發,從技術韌性、制度韌性、組織韌性和社會韌性四個方面發力,不斷增強科研體系韌性。
一是不斷加強科研體系的技術韌性。加強科研體系技術韌性的關鍵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的背景下,針對關鍵技術和可能受到封鎖的領域,制定技術備份計劃,提前布局替代技術和解決方案,確保必要時能夠迅速切換,防患於未然。技術備份計劃的實施有賴於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在現階段,我們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尋求國際技術合作。在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構建多元化的國際技術合作網絡,通過多元化發展分散技術封鎖風險,通過合作對象、合作技術、合作方式的多元化,減少對特定國家、特定技術、特定方式的依賴,從而進一步加強科研體系的技術韌性。
二是逐步完善科研體系的制度韌性。制度具有維護社會秩序、解決沖突和分配資源等特定功能。在今天復雜的國際關系背景下,由於環境不斷變化或實踐中不斷涌現出新問題,要求制度也要不斷進化和完善,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我國在科技資源配置、科技創新激勵以及科技創新環境等方面已經建立起了比較系統完善的制度,但在科技安全管理、受限反制等方面還需逐步完善。建議在已頒布的出口管制法、反外國制裁法的基礎上,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並形成可操作指南,建立靈活調整機制,保持制度的彈性。同時要進一步建立科技風險評估和監管體系,制定不同等級的科技風險應急預案等,提前防范和應對科技領域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危機。
三是繼續提升科研體系的組織韌性。組織是由一個或多個個體組成的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建立的結構化和社會化的實體,組織是制度運作的載體,以明確的結構分工和各類資源的整合來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提升科研體系的組織韌性應提升組織的靈活性,使科研體系在面對外部沖擊時能夠迅速調整資源配置、優化策略和轉變模式。建議在科研所需的關鍵元器件和設備採購方面,各類型組織通過買用分離、靈活分配、共享等方式加強合作、共享,並保持合理冗余﹔建議已受限的科研主體通過分解目標、分級承擔、多主體合作的方式強化有組織科研,跨學科合作整合資源,擴大“朋友圈”。此外,在國際合作研究方面,建議加強與中立國、發達國家內部支持合作的機構交流,在優勢領域主導成立新的聯盟、發起大科學計劃、推動我國大科學裝置面向全球科學家開放,新建“生態圈”,增強科研體系的組織韌性。
四是著力強化科研體系的社會韌性。社會韌性是指社會系統在面對內部或外部的壓力、沖擊、擾動或長期壓力時,能夠維持其功能、結構、身份和長期願景的能力。強化科研體系的社會韌性,應重視科研中制度、組織與技術的整體性,通過制度保障、組織協調和技術攻關,形成高效配合與應對的合力。同時,要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和國家安全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和正確引導,激發公眾支持、參與科研的熱情,在加強大學、研究機構、企業跨部門跨領域合作的基礎上,發現、支持、培育民間科研力量,建立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營造科學技術發展的穩定社會輿論環境和民眾基礎。
總之,構建具有韌性的科研體系,是保障國家科技安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所在。通過增強技術韌性、完善制度韌性、提升組織韌性、強化社會韌性,形成全社會協同應對科技挑戰的強大合力,構建一個安全穩定、持續發展、自主可控的有韌性的科研體系,為我國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作者張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章琰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