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

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一季度,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次為7.07億,同比增長8.9%﹔全國鄉村旅游接待總收入達4120億元,同比增長5.6%。鄉村旅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與我國持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息息相關。
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目標,近年來,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形成系統化建設路徑。例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聚焦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等﹔《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核心﹔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規范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等具體措施。這些政策一步步細化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路徑,並在實踐中產生明顯成效。
一方面,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顯著改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99.4%的村進村主要道路為水泥路或瀝青路,超過99%的村通寬帶互聯網,96.0%的村通自來水,87.6%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74.5%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現代鄉村產業持續優化。農業生產實現量增質優,一二三產業融合進程加快。2023年糧食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超4萬億元,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全國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的村佔比提升,帶動村民增收。
不過,一些短板弱項仍客觀存在。例如,農村基礎設施不均衡,教育、醫療尤其是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部分鄉村建設同質化嚴重、規劃傳統特色缺失,產業融合配套不足,企業、農民參與機制不完善,鄉村人才短缺,等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未來,須綜合施策、精准施策。
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鄉村建設應重視關懷老年群體,加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農村老年人生活水平。鄉村規劃應突出地方特色,保持傳統鄉村田園牧歌式的意境,讓城市和鄉村各美其美、協調發展。
深耕鄉村特色產業。要提高企業參與度,依托鄉村特色資源,通過多元模式,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發展。發展農文旅融合項目,如休閑農業、康養旅游等新業態。設立產業基地,吸納本地勞動力就近就業,開展技能培訓,提升鄉村宜業能力。推廣綠色技術,參與鄉村環境治理。應用智慧農機、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參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管網建設等環保項目,助力人居環境整治。
加強鄉村人才培育。要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主體,針對農民開展農業技術、電商運營、鄉村旅游管理等技能培訓,提升“新農人”和“土專家”質量。優化人才引進環境,吸引農業科技、規劃設計、醫療教育等領域人才下鄉,完善人才服務配套。鼓勵人才參與基層治理,弘揚鄉土文化與文明風尚。構建人才長效發展機制,健全評價與激勵機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護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持續推進
- 人民網北京4月28日電 (歐陽易佳)據水利部消息,2025年,水利部將繼續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開展為期一年的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以“天空地水工”感知體系和中央巡視、審計、環保督察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社會監督等發現的涉水違法問題為重點,對水資源管理、河湖庫管理保護、水土保持監管等領域問題進行集中整治,打好黃河保護治理攻堅戰,推動黃河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落地見效,更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據悉,水利部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自2022年共同建立水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以來,已經組織開展3項專項執法活動,成效顯著。…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