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鹽鹼水域變“藍色糧倉”

◎本報記者 梁 樂 通訊員 陳 瓊
南疆大地植被稀疏的荒漠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鹽鹼水域。由於水中鹽鹼含量高,並不能直接作為灌溉和生活用水,長期以來無人問津。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針對南疆鹽鹼水域開展科研攻關,探索“海鮮陸養”新模式。如今,鹽鹼水域變身“藍色糧倉”,產出的南美白對蝦、加州鱸魚等水產品暢銷全國。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阿拉爾市錦鴻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鴻水產”)生產基地看到,工作人員身著防水服、手持消毒器具,一絲不苟地在池塘裡進行消毒作業。該公司總經理翟棟告訴記者,不久前公司剛售出20多噸加州鱸魚,緊接著又投放了一批新魚苗,不愁銷路。
作為兵團鹽鹼水漁業示范點,2022年,錦鴻水產在十六團新開嶺鎮利用溫室大棚養殖特有魚種,3座大棚採用陸基圓筒循環水養殖系統。通過3年多的實踐摸索,大棚目前年產60噸魚,產值300余萬元。在養殖過程中,公司採用液氧輸送方式,和傳統的單一供氧方式相比,每立方米可增產15公斤左右。隨著技術成熟,公司還擴大魚苗孵化規模,帶動阿克蘇、和田等地漁業共同發展。
據了解,兵團南疆師市地表和地下鹽鹼水分布廣泛,擁有4.6萬畝可直接開發利用的鹽鹼水域,但利用率僅為21.7%。自2021年起,兵團積極部署開展鹽鹼水漁業試點示范,相關部門聯合援疆省市單位,依托現代科技手段探索鹽鹼地“海鮮陸養”模式,當年便在鹽鹼水裡成功養殖出南美白對蝦和羅非魚。
截至2024年底,兵團鹽鹼水漁業養殖面積突破1萬畝,養殖品種包括羅非魚、加州鱸魚、南美白對蝦、青蟹等10多個品種,水產品累計產量達6000余噸,產值達1.5億元。
鹽鹼水域產值破億背后,離不開專項資金的有力撬動。2022年起,兵團每年投入1100萬元專項資金,對納入試點的養殖主體予以財政補助,支持其建設標准化養殖池塘和設施漁業養殖大棚、場區環境改造、購置漁業設施設備,有力提升發展水產養殖業的積極性。
此外,兵團還統籌謀劃,為鹽鹼水漁業發展“把脈”。兵團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整合科研資源,對南疆鹽鹼水漁業綜合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進行專題研究攻關,並在一師阿拉爾市、二師鐵門關市等12個示范點開展多品種、多模式養殖示范。2024年,《兵團南疆師市鹽鹼水漁業養殖規劃(2023—2030年)》編制完成,助力系統解決兵團南疆師市漁業發展面臨的技術、資源整合等難題,為提升漁業綜合競爭力奠定堅實規劃基礎。
“根據資源稟賦差異,我們將兵團南疆師市宜漁鹽鹼水劃分為農業回水增效養殖示范區、鹽鹼水未利用地綠色生態養殖示范區、鹽鹼地生態改良漁業綜合利用示范區,進行差別化開發利用,通過引進集約化、設施化養殖技術和適宜的養殖品種,讓更多鹽鹼水域變成‘藍色糧倉’。”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末,兵團南疆師市鹽鹼地池塘養殖面積力爭達到1.2萬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