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夢簡牘到光谷光電,留學人員說——
“我們看到了江城的蓬勃脈動”

![]() |
海歸學員在銳科激光參觀。 |
![]() |
海歸學員在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內參觀。 |
四月江城,芳春盎然,綠意豐盈。
4月22日—25日,2025年歐美同學會“知國情、話自信”留學人員國情教育研習班在湖北武漢舉行,來自安徽、吉林、甘肅、陝西、廣西等省區市的20余名海歸學員相聚與此,感受一路“追光”、一路向新的發展脈動。
聽歷史回響
雲夢大澤,千載竹木。從武漢市區到湖北孝感雲夢縣博物館車程將近2個小時,留學人員一路聊得熱絡,話題基本與雲夢簡牘有關。
步入展廳內,無錫正邦國際會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薛湘白在“中華第一長文觚”前駐足許久,逐句辨讀。
豎立於玻璃保護罩之中的“中華第一長文觚”出土於雲夢鄭家湖墓地,由一截圓木豎剖而成,共長34厘米,約700字,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篇幅最長的長文觚。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蘊含廣博。這些竹簡既有記錄秦代法律事務的竹簡,也有家人間的書信往來。每一片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薛湘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學生在海外留學時的那種文化自信發自肺腑。薛湘白碩士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金融發展專業,回國后,聚焦數字展覽與數字視覺,幫助企業完成品牌數字化平台轉型,並通過數字會展多角度宣傳推介無錫。如今,隨著“文博熱”持續升溫,如何借助公眾對文博事業的關注進一步做好會展工作是她思考的重點。
展廳中,大量出土的木漆器,印証著雲夢昔日的繁華。
木雕“臥鹿立鳥”——鳥兒振翅站立於俯臥的鹿身之上,吸引了不少海歸的目光,成都引眾數字設備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劉珣是其中之一,博物館講解員的介紹讓他印象深刻。“在這尊木雕中,鹿角被移至鳥頭上,講解員介紹這反映出楚人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我們放在今天看湖北、看武漢,也依舊會有這樣的感受。”劉珣說。
覽光谷追光
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又稱“中國光谷”,是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窗口。行走在這裡的樓宇間,處處能感受到強烈的創新氛圍與創新自信。
光谷以光電子信息產業見長,技術“上新”令人欣喜。
在銳科激光,海歸企業家閆大鵬回國創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事跡讓研習班學員十分振奮。創辦於2007年的銳科激光,用了6年時間,使研制出的國產首台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與國外先進水平實現“並跑”,某些技術指標甚至超過國外同類型產品﹔之后,這家企業又研發出2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掌握此項高端技術的國家。
“企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吸引和培養人才力度也在增強。”海歸代表之一、寧夏區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周玉婷說,“在銳科激光,我們觸碰到光纖及光纖激光應用設備,看到激光與激光應用實現了從進口依賴的‘跟跑’,到掌握核心技術的‘並跑’,再到顛覆國外技術的‘領跑’,科研工作者和創業者們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驅動下,不懈努力突破關鍵技術,不懼艱難謀發展。”
湖北九峰山實驗室在兩年前正式運營,在這裡,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鈮酸鋰光電集成晶圓等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為光谷的創新實力再添亮色。
柴秋晨來自安徽,是亳州市中科科博檢測有限公司董事長,光谷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蓬勃向上是他此行最大的感觸之一。“留學人員通過發揮自身國際視野和技術儲備能力,可以為企業和科研機構帶來新的理念。比如,在激光技術、汽車研發等領域,留學人員可以憑借在海外積累的經驗,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加速技術創新應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應積極投身其中,發揮優勢,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產業升級貢獻力量。”柴秋晨說。
看產業發展
吊具緩緩前行,讓人眼前一亮的新能源車型,依次進入嵐圖數字工廠總裝車間。幾秒鐘的工夫,系統便完成了雙側前輪輪胎擰緊工作。在武漢經開區的嵐圖總裝車間,不到2分鐘,一部新能源汽車就可以誕生。
工作人員介紹,嵐圖在進行新能源工廠改造時,便規劃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希望以此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打造出新能源汽車的高端品牌。
江西英豪傅睿教育集團董事長徐根柱說,兩年前他還在泰國讀書的時候,街頭不時出現的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讓他很驚喜。“泰國最常見的是日本汽車,后來慢慢能感受到中國新能源汽車變多了。這次能來到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車間,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中國智造的實力。留學人員創新創造正當其時。”
在江西,徐根柱所在的企業先后投入160余萬元打造省內首個市級“留學人員之家”和“黨外知識分子之家”。這個集國情學習、學術研討、文化沙龍、創新孵化於一體的實體空間,現已發展成為留學歸國人員的“精神港灣”與“資源樞紐”。
歐美同學會副秘書長滕劍峰表示,認知國情是留學人員發揮作用的前提,適應國情是報效祖國的重要條件。希望留學人員能精准對接國家戰略,找准專業優勢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深耕前沿科技、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國家發展規劃重點行業,真正使創新創業創造在祖國的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同時,抓住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等契機,將個人職業規劃融入國家發展浪潮,發揮聯通中外、內引外聯的紐帶作用。”滕劍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