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我國夏糧進入產量形成關鍵期 科技力量夯實豐收基礎

人民網記者 李棟
2025年05月07日09:2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眼下,我國夏糧進入產量形成關鍵期,科技力量不斷夯實著糧食豐收基礎。

在河北邢台南和區的高標准農田裡,種糧大戶任萍家的小麥正進入灌漿期。“澆水的時間和用量,不用再靠老經驗去判斷了,手機上有近30天、近7天甚至是當天的墒情監測,在特定時間段該干什麼活,數據全告訴咱。”任萍說。

邢台市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介紹,數據來自麥田裡的智能氣象監測站和土壤墒情監測站,兩個監測站把收集到的信息轉化為數字信號,還可以實現土壤墒情預警、智能灌溉方案自動生成,農戶們依據這些信息進行田間管理。

從鎬鋤鐮犁到智慧農業,科技是催化劑。田野之變,正是農業領域向新質生產力躍遷的縮影。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邁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4%。

當前,冬小麥主產區陸續進入灌漿期。今年,河北冬小麥種植面積達3300多萬畝。“多地建設的智能田間監測站,實現了從‘經驗種地’到‘數據種地’的轉變。”農技人員介紹,通過數據化平台顯示的苗情、墒情等信息,能夠為種植戶提供精准的“一噴三防”作業指導。

夯實糧食豐收基礎的科技力量不隻發力在河北。眼下,東北玉米等農作物播種進入高峰。在吉林省,玉米播種已過半。搭載導航系統的播種機和大面積推廣的精准密植技術,提升了玉米成活率﹔在黑龍江,大壟雙行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大幅提高了作物產量……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我國實現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答題,田間地頭的“科技革命”正在催生農業全產業鏈的蝶變。

科技創新平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對集聚創新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具有重要作用。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業領域已布局包括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農業科學觀測野外研究站以及111個農業科研試驗基地等在內的多層次、多功能科技創新平台條件支撐體系。

看當前,夏季糧油的主要作物冬小麥進入灌漿期,冬油菜開始收獲,玉米、水稻等作物春播進入高峰。夏收糧油是全年糧油生產的第一仗,事關全年糧食生產大局。今年,國家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麥、早籼稻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實施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據農情調度,預計今年糧食意向種植面積17.9億畝左右,其中春播糧食面積9.6億畝,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看未來,我們通過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進農業科技重點領域攻關、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加快農業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設備應用,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新質生產力。

隨著科技力量發力田野,農業這個傳統產業正向“新”而行。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大顯身手”,一幅有“智”也有“質”的農業現代化圖景,正在徐徐鋪展。

(責編:楊虞波羅、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