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生態保護監管 筑牢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根基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以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為目標,圍繞“發現問題—交辦整改—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工作主線,深化“53111”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體系,加強統籌協調,嚴格對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的監管,切實提升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水平,保障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筑牢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根基。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指導意見》總體部署了“四個統一”和“兩個統籌”的重點任務和舉措,明確了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應該“怎麼統一,如何統籌”的問題,將“統一政策規劃標准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做實做細,尤其是在監督執法和督察問責方面進一步強化了監督職責,強調“明目標”“明路徑”“明抓手”,加強各項任務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指導各地更加精細化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工作。
“一方面,延續並固化已形成具有良好成效的工作制度並進行調整優化。如在重要生態空間監管方面,將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業務進行融合,統籌開展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張玉軍說,“另一方面,結合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將新時期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新工作新任務有效納入,並與國家和地方相關有益探索實踐進行充分銜接,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法典編纂’‘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評價標准’,深化‘跨區域生態保護協作機制’‘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開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成效評估’等重點任務。”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在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對此,張玉軍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8年機構改革后,生態環境部切實履行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職責,堅持政策法規標准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四統一”,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先后印發實施《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基本形成了“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監管能力不斷增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建立全國和重點區域生態狀況及保護修復成效常態化評估機制。聯合中國科學院定期完成4次全國和重點區域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2024年啟動了第5次調查評估。分區、分期開展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聯合財政部開展“十三五”期間25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試點工程的生態環境成效評估。二是持續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監管制度建設和監管工作機制,建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常態化遙感監測機制,去年首次把生態保護紅線納入了“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范圍,進一步完善了生態破壞問題的查處工作機制。截至2024年底,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整改完成率超99%,基本實現動態“清零”。三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修訂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2025年聯合有關部門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四是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深入推進,自2017年以來,累計命名572個示范區和240個“兩山”基地,培育了一批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示范樣本。
下一步,在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方面要開展哪些工作?
“我們將始終圍繞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這一工作目標,推動落實《指導意見》,重點開展生態狀況和保護成效評估、重要生態空間監管、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制度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張玉軍說。
在開展生態狀況和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方面。張玉軍表示,2025年將繼續深入推動全國和重點區域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完成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20—2023年階段性評估報告,開展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專題調查評估。對東北、西北地區以及福建,6省(區)13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成效評估,組織開展第一輪全國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五年評估。同時,對“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開展生態環境成效評估。
在推進常態化生態保護監督方面。張玉軍介紹,近期,生態環境部會同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共同印發了《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規程(試行)》,這是生態環境部履行“牽頭協調重特大生態破壞事件調查處理”職責的重要依據,填補了一個較為長期的制度空白,對開展重特大生態破壞監管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將盡快組建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庫,制定專家組調查評估等相關工作細則。同時完善輿情線索收集和監控機制,提前預判生態風險,及時發現和查處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在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制度建設方面。張玉軍表示,將進一步推動生態保護監管規劃標准體系建設,編制“十五五”生態保護相關規劃。與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共同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和管理的意見》。聯合國家林草局、自然資源部,推動新時期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管理文件的制修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美好生活體驗官:都江堰“好水”助推飲料產業升級
- 春日漸暖,四川都江堰的飲料食品產業園區內機聲隆隆,多家智能制造工廠開足馬力抓生產、拓市場,勾勒出“天府好水”產業集群的蓬勃圖景。 作為成都平原優質水源地,都江堰以經濟開發區為主承載地,重點招引包裝飲用水、低糖茶飲、功能飲料等生產項目,目標3年內形成“研發—生產—轉化”全產業鏈,培育“百億級”飲料食品產業集群。…
- 25條公募基金改革舉措推動行業與投資者“同甘共苦”
- 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 (記者黃盛)中國証監會於5月7日發布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從優化基金運營模式、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守牢風險底線、強化監管執法、促進高質量發展等六方面提出了25條改革措施,著力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銷售機構等行業機構從“重規模”向“重回報”轉變。 業內人士表示,25條改革措施既涉及行業機構內部產品設計、投資運作、市場推廣、投資運作、市場推廣、績效考核等方面制度機制的改革調整,比如對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推行浮動管理費收取模式,突出基金產品業績比較基准約束作用,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基金公司考核評價體系等﹔也涉及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等方面制度機制的優化完善,比如強化監管評價引導、完善行業薪酬管理、降低基金投資成本、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等。…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