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子”精准施策 以實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 (記者杜燕飛)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其中,關於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在“投融資促進”一章作了多項規定。
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有關情況。圖片來源:國新網
“金融監管總局引導督促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務水平。”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叢林8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些條款既是對金融部門長期政策和實踐的高度提煉,也明確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任務。
對民營企業中佔絕大多數的小微企業,叢林介紹,金融監管總局制定了一系列差異化的監管政策。比如,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資本權重給予了八五折到七五折優惠﹔將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寬至不高於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以此提高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出台了普惠信貸授信盡職免責制度。同時,每年督促銀行制定民營企業服務的目標任務,確保信貸投放力度。
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貸款投放一直在穩步增長,近五年的年平均增速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1.1個百分點。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民營企業貸款余額76.07萬億元,同比增長7.4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5.3萬億元,同比增長12.5%﹔續貸余額達7.4萬億元,同比增長35.7%.
叢林同時表示,針對民營企業避災挽損、用人用工、技術研發等方面的需求,開發特色保險產品,優化服務。例如,在高技術領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分散機制、網絡安全保險、無人機保險等試點﹔對民營企業用工較為集中的新市民和靈活就業群體,聚焦其特定職業風險,以普惠保險產品增強保障力度﹔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民營企業佔多數,引導保險行業推出了專屬的保險條款和費率,並搭建“車險好投保”平台,實現“願保盡保、凡投必保”。
業內人士表示,民營企業多以中小微企業居多,由於缺乏良好的信用積累和合規足值的資產作為抵質押物,容易被傳統融資渠道拒之門外,遭遇融資貴、融資難問題。
為協同創建信息對接共享機制,叢林介紹,在線下,金融監管總局與國家發改委建立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推動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已通過該機制向小微主體新發放貸款12.6萬億元,平均利率3.66%。在線上,推動多地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綜合服務平台,“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和銀行少跑路”,以數據信息支持銀行發放信用貸款。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民營企業信用貸款余額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5.4%。
為強化融資擔保的風險分擔功能,叢林表示,金融監管總局會同財政部門,推動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將服務小微企業作為主要的政策效益指標,這一類業務的擔保費率不超過1%,遠低於商業擔保水平。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直保余額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
叢林介紹,在近年來民營企業表現亮眼的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金融監管總局著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促進投融資結合,創新增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在以中小微民營企業為主的外貿、消費領域,金融監管總局全面梳理外貿企業清單,優先走訪對接融資﹔以短期出口信用險支持出口貿易﹔指導保險公司開發專屬的保証險產品,為跨境電商的境內採購提供信用保障﹔加大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化旅游、教育培訓、健康養老等領域的信貸投放,支持消費服務業的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叢林表示,金融監管總局配合國家發改委,就融資對接建立了專門的工作機制,形成了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清單,並向銀行推送,指導銀行自主對接融資服務。有的地方搭建了專門的線上對接平台,銀行可以通過平台獲取項目信息,運用大數據技術,精准識別與信貸政策相匹配的項目,實現了從“項目找資金”變成“資金找項目”,有效提升對接的效率。
“保持對民營企業穩定有效的增量信貸供給,要從政策引導、金融創新、金融機構的服務模式、企業自身的信用建設等方面入手,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金融服務體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蔡彤娟認為,要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推動建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平台,減少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應提供靈活多樣的融資產品,滿足不同企業的不同融資需求,推出專門針對地方經濟特色和行業特色的融資產品。
“下一步,我們將從監管引導、政策激勵、機制推動、制度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精准施策。”叢林說,將與有關各方一起凝聚合力,共同推動金融業為民營經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可持續的金融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