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場景加速落地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

清晨六點,位於長沙的一座智能工廠悄然“蘇醒”。自動化倉儲系統開始調撥原材料,機器人有序穿梭在車間之間,裝配線邊的操作屏實時顯示實際生產需求。另一端,算法驅動的排產系統正在根據設備狀態與訂單緊急程度,動態生成當日最優生產路徑。
這並非未來工廠的幻想,而是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正在進行的實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093.6億元,同比增長0.8%﹔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0826.4億元,增長7.6%。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
“制造業的數字化不是簡單的生產線自動化升級,而是一場涉及企業研發、生產、管理、供應鏈乃至商業模式的全價值鏈優化。”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孫亞程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技術引進到體系協同,從點上突破到面上鋪開,數字技術正成為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杠杆”。
當前,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正在加速從技術演示邁入產業落地階段,並逐步嵌入制造企業各環節。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應把“場景”這一制造業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單元,作為數字化轉型的突破口和供需雙方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的紐帶,將復雜的行業整體數字化轉型問題,轉化為一個個更具操作性的場景轉型問題。
越來越多企業不再局限於內部提效,而是將自身能力平台化,賦能上下游企業。“數字化的意義不僅是讓生產‘更快’,而是讓企業對市場的響應‘更敏捷’、對客戶的服務‘更深入’。”孫亞程表示,制造企業的邊界正在重構,從“賣產品”向“賣解決方案”“賣服務”轉變。
在北京,某機械制造廠通過搭建自主研發的“根雲”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設備+平台+金融+服務”的工業生態體系,為不同規模企業提供標准化技術工具和柔性定制服務,已實現對全球超70萬台設備的遠程監測與故障預測。據預測,通過設備實時數據提供預測性維護、能效優化等增值服務,該企業目標2025年服務收入佔比提升至25%。
“制造業不再是‘造完就賣’,而是與產業鏈保持全生命周期的關系。”在孫亞程看來,數據是橋梁,服務是延伸,價值鏈正在從“產品導向”向“服務導向”重構。服務化、平台化、生態化,正成為制造業企業構建可持續競爭力的關鍵。
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與綠色低碳轉型緊密關聯。工信部數據顯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改造后,產品不良率下降27.4%,生產效率提高34.8%,碳排放平均下降21.2%。
“綠色制造的關鍵是能耗‘可視化’,過程‘智能化’。”孫亞程表示,數字化技術讓制造過程中的能量與資源使用從“黑盒子”變成“數據倉”,企業得以精准識別能效瓶頸並進行過程優化。他建議,“推動綠色低碳,應將能耗數據接入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生產與能源系統協同管控。”
“下一步,應建設區域性數字化示范區,打造燈塔工廠數字化轉型示范企業,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解決方案,帶動區域內企業集群化轉型。同時,強化企業數字業務培訓,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提供技術咨詢與數據服務,助力中小企業低門檻轉型。”孫亞程認為,需盡快制定智能制造標准與數據安全規范,明確各行業轉型路徑與規則,降低企業轉型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