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激發新動能(記者手記)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投入高、周期長,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即對第三方或社會整體產生未被市場價格機制反映的收益),因此,僅靠市場機制難以支撐其全面發展,財稅金融等政策的強力支持不可或缺。從國際實踐看,各國為加速人工智能布局,紛紛優化政策供給,從稅收優惠、數據開放到提供資金補貼,政策支持覆蓋技術研發、場景應用與風險防控等多個環節,助力加快獲取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
近年來,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政策“鼓點”密集,已形成多層次政策支持體系。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今年初聯合發布《關於促進數據標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將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通過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算力券補貼等方式降低企業成本,同時鼓勵各類產業基金、專業投資機構加大數據標注產業投資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有序參與。
看地方,北京市提出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面向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和核心算法開展早期硬科技投資﹔廣東省推出30條稅務措施,包括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應享盡享”、建立“產學研粵稅院士服務站”,助力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集聚﹔武漢市設立千萬元“算力券”,對中小企業購買算力服務補助50%……這些政策有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融合,加快形成“政策—技術—產業”的閉環,有效構建人工智能發展的良性生態。
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政策支持還要持續加力。
要注重政策覆蓋“全周期”。比如,加大對基礎研究投入的資金支持,綜合利用退稅等政策、信貸支持等降低軟、硬件制造成本,優化政府採購機制支持新產品市場推廣,等等,對企業進行“全生命”周期式政策覆蓋,避免“斷點”制約技術轉化、發展躍升。
要提升政策精准度。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不斷突破,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無論是行業自身發展,還是其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改造,可謂“千變萬化”“千姿百態”,這需要相關部門和機構在運用財政金融等支持手段時,能更加精准識別企業需求、評判企業成長性,既能夠送來“及時雨”,撐起“安全傘”,也避免“撒胡椒面”,提高財政資金投入效能,有效規避信貸風險。此外,還需建立跟蹤評估、靈活響應的動態調整機制,確保支持手段始終與產業演進同頻共振。
要強化管理協同。比如,進一步推動交易機構數據互認,破除部門壁壘﹔簡化跨區域稅費遷移程序,促進各地產業鏈融合,等等,以協同機制放大政策整體效能。
人工智能的崛起是機遇,亦是挑戰。要通過更大力度的財稅金融支持、更精准的政策設計、更靈活的調整機制,筑牢其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讓技術紅利充分轉化為經濟社會進步的持久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