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發電又能儲電的水泥問世

科技日報訊 (記者金鳳 通訊員吳涵玉)水泥能發電,還能儲電?5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繆昌文團隊發布全球首創的仿生自發電—儲能混凝土。該技術直擊建筑行業高能耗痛點,以水泥為載體開辟全新能源路徑,有望重塑未來建筑與能源格局。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建筑全過程能耗佔到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5%,碳排放量佔全國排放總量超50%。同時,光伏發電受天氣制約且儲能成本高昂。
對此,東南大學團隊研發出N型熱電水泥和P型熱電水泥兩種自發電水泥基超材料,試圖將水泥從“能源消耗者”變為“能源綜合體”。
“其中,N型熱電水泥塞貝克系數達-40.5毫伏/開,大約是傳統水泥基熱電材料最高值的10倍﹔P型熱電水泥功率因數PF值是傳統水泥基熱電材料最高值的51倍,ZT值為傳統水泥基熱電材料最高值的42倍。”團隊科研人員、東南大學教授周揚介紹,自發電水泥基超材料只要存在溫差就能持續發電,這填補了清潔能源受天氣制約的供應缺口。此外,其抗壓強度提升60%、韌性增強近10倍,破解了傳統熱電材料力學性能不足的難題。
團隊還研發出自儲電水泥基超級電容器,在保持水泥高強度的同時,將離子導電率提升6個數量級,使其具有良好的電化學可逆性與快速的電荷轉移能力,2萬次充放電循環后,仍然能保持初始比電容的95%,可與建筑同壽命。
“這一發現的靈感源於我們對植物根莖的觀察。自然界中,植物維管組織的層狀木質結構不僅強韌,還能為離子傳輸提供高速通道,並通過界面選擇性調控離子通過。”周揚說,團隊運用雙向冷凍冰模板法,復刻植物維管的微觀形態,並向層間孔隙填充柔性材料,實現水泥基材料高強、高韌、高離子導電率的統一,讓水泥兼具建筑材料與能源載體的雙重屬性。
繆昌文表示,水泥混凝土材料正不斷改寫傳統建材“結構承載—能源消耗”的單一屬性,成果不僅為“雙碳”目標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也為人類綠色智能生活開辟無限可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