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

 ——“小巨人”企業代表與中外記者分享創新故事

崔 爽
2025年05月14日08:38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

刀庫,顧名思義,是工業刀具的倉儲中心。當一台數控機床面臨復雜的加工任務時,刀庫能夠將手動換刀轉化為快速精准的自動換刀,成為機床的“彈藥庫”。

過去15年,江蘇岡田智能(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亮專注於一項工作,就是為中國機床裝備上自主研發的刀庫技術。

創業初始,面臨進口刀庫高昂的價格,他決定自主研發。2013年,帶著所有積蓄回到老家創業,旁人的不解如影隨形。2018年除夕夜,研發團隊在寒冷的車間裡終於取得重要突破,老師傅們激動得像小孩一樣……

5月13日,國新辦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代表,圍繞“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進行交流。作為“小巨人”企業的代表,陳亮講起這段故事。

這是他的故事,也是十幾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故事。

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超過14萬家,其中“小巨人”企業超過1.46萬家。這些企業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能力強的特征,在整個產業中發揮著強鏈、固鏈、穩鏈的重要作用。

他們書寫著聚焦自主研發、矢志不渝的創新故事。

“國際上研發一個有影響力的新藥,從立項到獲批上市,一般需要10億美元以上的投入,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盡管困難重重,我們仍然希望通過科技創新,讓廣大患者能夠率先使用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療方案。”廣東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臨床運營資深總監夏夢瑩說,“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已經研發上市了兩款用於治療胃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藥,展現了很好的臨床療效,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從“芯片老兵”到“儲能新兵”,上海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葛群似乎有著兩份不太相關的從業經歷,憑借在芯片行業30年的積累和對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他實現跨界創新,用AI技術賦能新型儲能電池的研發和制造。

他們書寫著堅持工匠精神、練就“獨門絕技”的故事。

“2006年博士畢業后,我懷揣著為行業做一點實事的決心,扎根企業研發一線18年,開發出10余款陶瓷材料,這些陶瓷材料在5G通信、網絡通信以及消費類電子等領域實現大批量應用。”浙江嘉興佳利電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童建喜回憶,在項目攻堅階段,他帶領團隊在3個月內完成100余組材料配方試驗,最終技術指標成功滿足頭部客戶要求。

“每顆衛星有不同外形、不同載荷,各種參數各不相同,要實現星箭的順利分離、衛星的正常工作,需要嚴謹細致處理好每處細節,否則就會失之毫厘、差之千裡,一切努力功虧一簣。”北京微納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機熱工程部衛星總裝工藝工程師楊興德介紹,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如同給地球裝上了“透視眼”,幾十道工序、幾百個測試項——他的工作就是確保這雙“眼睛”完美地從圖紙成為實物。

“每當我仰望星空,我知道自己親手打造的衛星正服務國土監測、減災救災等,職業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楊興德說。

他們書寫著實現個人理想、踐行產業報國的故事。

見面會上,葛群透露,他的父親是參與“兩彈一星”的科研工作者。在他印象裡,父輩用機械計算機、用計算尺甚至簡陋的算盤來做各種復雜的科學計算,環境異常艱苦,但他們仍然把所有青春熱血貢獻給了科研事業。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對我而言,報效國家和民族,從來不是一句空話。”葛群說。

“我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和國家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陳亮的話擲地有聲,“有人問我為何如此執著?制造業是國家的基礎,總要有人來守住這份匠心。在未來,我們將堅持把更多‘短板弱項’技術轉化為‘殺手锏’。”

(科技日報北京5月13日電)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