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1.4億年前牡蠣化石揭示遠古氣候圖景

2025年05月15日08:5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4億年前牡蠣化石揭示遠古氣候圖景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陸成寬)通過研究1.4億年前的牡蠣化石,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發現,在恐龍橫行的白堊紀早期,地球雖然是一個處於高溫狀態的“溫室世界”,但存在顯著季節性溫差,甚至會存在和現今地球兩極永久性冰川狀態完全不同的周期性冰川。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以牡蠣為代表的增生生物,其殼體像樹輪一樣,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長紋。夏季高溫時,殼層生長較快、結構疏鬆,形成“亮帶”﹔冬季低溫時,生長減緩、結構致密,形成“暗帶”。“這些生物貝殼就像自然界的時光記錄儀,它們詳細記錄了地球氣候變遷和生態系統演變的歷史。研究這些遠古貝殼,能幫助我們為未來生態發展找到科學方向。”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說。

  在這項研究中,科研團隊通過研究牡蠣化石上的生長紋路,採用精密儀器分析這些“自然溫度計”的化學成分,確認化石保存完好、未受破壞。他們發現,早白堊世,南半球中緯度地區冬天水溫比夏天低10℃至15℃,和現在該區域季節溫差相當。研究人員通過氣候模擬,發現當時可能有季節性冰川融水注入海洋,就像現在夏天格陵蘭冰蓋—冰川融化那樣。

  當前,人們常把全球變暖簡單理解成“越來越熱”。但最新研究提醒我們,氣候系統經常會喜怒無常:溫室氣體增加可能讓季節溫差更大、極端天氣更多,而不會均勻升溫。研究發現,1.4億年前地球上那些轉瞬即逝的冰川,可能是當時大規模火山噴發與地球軌道周期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提示我們即使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局部地區的重大地質事件疊加人類活動,也會導致出現意料之外的降溫事件。

  丁林認為,這項研究如同為古老氣候圖景打開一扇新窗,打破溫室氣候單一敘事,不僅刷新了對遠古氣候的理解,也為預測未來全球變暖趨勢提供了重要參考。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大藤峽水利樞紐累計發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
  人民網北京5月14日電 (歐陽易佳)據水利部消息,截至5月14日5時,位於廣西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累計發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准煤6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50萬噸,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積極服務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紅水河十個水電梯級開發的最后一級,大藤峽工程是廣西電網主力調峰、調頻電站,共布置8台國內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160萬千瓦。…
七部門: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人民網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黃盛)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証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7部門在5月14日聯合發布的《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提出,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發揮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將促進科技型企業成長作為重要方向,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未來產業,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3月6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將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氫能儲能等前沿領域,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適當兼顧早中期中小微企業,支撐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