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五個日常小事讓外籍教授感知中國經濟大勢

新華社記者栗雅婷
2025年05月18日08:41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五個日常小事讓外籍教授感知中國經濟大勢

62歲的南開大學商學院韓籍教授申光龍,已在中國工作生活多年。便捷的生活總能帶給他無限欣喜,更讓他從日常小事感知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掃”出來的經濟活力

掏出手機,掃描二維碼,車鎖應聲而開……工作日清早,申光龍騎上共享單車前往南開大學的校園。“在中國,我幾乎不開車,相對近的地方就騎共享單車,而去較遠的地方就搭乘網約車,‘共享’的理念和方式在中國無處不在。”他用流利的中文說。

“共享”是中國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

申光龍表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在中國加速應用,將有越來越多行業加入共享經濟,實現技術、產品、數據等方面的高度融合。“這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敘事的生動情節,我們外籍人士也可感可觸可得。”

“聚”起來的強大動能

有一次,申光龍臨時要去上海參加會議,於是用手機購票選座,乘地鐵換高鐵,再搭網約車到會場。“整個出行一氣呵成,什麼都沒有耽誤。”申光龍說。

“出遠門乘坐時速達350公裡的高鐵,新一代5G網絡實現全覆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農村的絕對貧困現象全面消除,今天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申光龍說。

據統計,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近一半在中國﹔全球新能源汽車一半以上行駛在中國﹔數字支付規模佔全球總量的近一半﹔高速鐵路運營裡程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新型基礎設施、新興產業領域的發展為中國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離不開中國政府的集中組織協調以及市場的高效資源配置。”申光龍說,“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目標追求和實踐行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優勢表現,共同匯聚起了強大動能。

“跑”出來的經濟韌性

作為商學院教授,申光龍的不少學生是擔任企業領導者的在職研究生。

一天深夜,申光龍從一篇學生論文的字裡行間,領略到了“活力而有韌性”的中國經濟。這篇論文揭示了中國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是如何加速融合的,是如何使中國經濟更具韌性的。

申光龍說,中國接續不斷實施的“五年規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長期穩定的發展藍圖和實踐框架,保証了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中國正在實施的‘十四五’規劃(2021年——2025年),就特別強調對新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投資與政策鼓勵,這極大推動了創新步伐。”

在他眼中,中國經濟就如同接力賽,持續創造優勢、累積能量、增強韌性,以穩步贏得國際競爭和拓展國際合作。

“燃”起來的市場潛力

家裡養了20多隻貓的申光龍開玩笑說:“貓糧的開支已經超過我們的口糧啦。”

據亞寵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寵物行業發展報告估算,2024年中國寵物犬貓數量達1.87億隻,寵物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申光龍感慨:“中國寵物經濟發展如此迅速,背后是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強大的消費能力。”

申光龍表示,寵物經濟只是中國巨大市場潛力釋放的一個縮影,諸如首發經濟、銀發經濟、情緒經濟等更多的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在中國大地上方興未艾,增長前景廣闊。

申光龍已經決定,退休后繼續留在天津,為中韓兩國企業開辟新的合作領域做一些工作。

“穩”得住的堅實底盤

申光龍經常在手機上瀏覽新聞,近來最多關注中國經貿政策方面的資訊。“中國在應對外部挑戰時擁有充足的底氣。”申光龍說。

如今,中國經濟創造了亮眼的成績單: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居第一,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第二大進口市場,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研發人員數量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申光龍表示,由於擁有堅實的底盤,中國經濟善於在化危為機中贏得主動和未來。

“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總能感受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細節,而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敘事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申光龍說。

(責編:楊虞波羅、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