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裡的科學世界”開啟時空對話

李明濤研究員講述《天外來客:小行星防御與利用》。科學出版社供圖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趙竹青)在青磚灰瓦的古朴院落中,一場跨越千年的科學對話悄然展開。5月17日,由科學出版社與《科學世界》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四合院裡的科學世界”系列科普講座,在北京市東黃城根北街16號科學出版社的四合院內圓滿落幕。活動巧妙融合傳統建筑智慧與現代科學精神,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屆公眾科學日”系列活動中一道獨特風景線。
作為活動主場的四合院始建於清代,其“天圓地方”的建筑格局與“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恰與講座主題形成時空呼應。主辦方特別設置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陳區,通過珍貴手稿、百余幅照片和實物,生動呈現了嚴濟慈、錢臨照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讓觀眾在移步換景中感悟"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從《史記·天官書》中“星墜至地則石也”的精准論斷,到現代空間監測網對近地天體的實時追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李明濤研究員以《天外來客:小行星防御與利用》為題,通過動畫演示,直觀展現了直徑10公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場景。“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事例告訴我們,行星防御不是科幻電影的橋段,而是關乎人類存續的必修課。”其團隊研發的“以石擊石”防御方案,讓在場青少年直呼“這才是真正的宇宙級腦洞”。
“當影視劇中的‘熒惑守心’令觀眾費解時,其實古人早已構建起完整的天象解釋體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李亮研究員以《守望星空:欽天監與古代天象觀測》為題,帶領觀眾破解星象密碼。通過再現欽天監在觀象台觀測的場景,解析“五星連珠”祥瑞背后的行星運行規律,揭露日月食記錄中的政治博弈等,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古代“觀象授時”的科學傳統。
現場還設置了集章挑戰、提問交流、AR體驗等多個互動環節。作為系列活動的開篇之作,本次講座致力於打造“歷史空間+現代科學+沉浸體驗”的科普新模式。據主辦方透露,后續將陸續推出主題講座,依托科學出版社背后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單位及全國高校的頂尖科研資源,圍繞量子計算、深海探測等前沿領域,持續打造“聽得懂、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普盛宴。
“在四合院裡講科學,是嘗試用更中國的方式講述人類探索真理的故事。”科學出版社科學人文分社社長、《科學世界》雜志社總經理侯俊琳表示,“當孩子們撫摸著百年梁柱探索星空時,這種跨越時空的知識傳承,或許就是科學精神最好的啟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國家發改委:力爭6月底前下達完畢“兩重”建設項目清單
-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羅知之)國家發展改革委今日召開5月份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在會上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突出“兩重”項目的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力爭6月底前下達完畢今年全部“兩重”建設項目清單,高標准抓好組織實施,同時持續推進“軟建設”措施,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確保“兩重”建設各項任務干一件、成一件。 李超介紹,“兩重”建設聚焦發展急需、常規手段解決不了、多年想辦而未能辦、需要中央層面推動的大事要事,重點投向科技自立自強、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人口高質量發展、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有力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國家重大戰略順利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顯著提升。…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