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實証中華五千年治水文明史

人民網成都5月20日電 (歐陽易佳)5月20日,“古代水壩工程與人類文明發展”專場研討會在四川成都舉行。研討會從全球視角追溯水壩工程的起源與發展,以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為代表的各時期古代水壩工程為典型案例,交流古代水壩工程在防洪、運輸和引水等方面的綜合功能及工藝技術水平,探討水利工程對人類文明起源發展的支撐作用。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考慮山區與平原、上下游、城內外的關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層次顯著、工程體系完備的水利工程體系。
考古發現,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包括外圍水利系統和古城水系兩部分,影響范圍超過100平方公裡。外圍水利系統由上下游堤壩群組成。上游壩分為東西兩組,共有6條水壩﹔下游壩組包含4條水壩,並通過栲栳山和南山與山前長堤相連。11條堤壩的土方量約288萬立方米,與周邊山體圍合成三座水庫,總庫容約4600萬立方米。上游兩座水庫均以基岩隘口作為溢洪道,可保障泄洪安全。至今,外圍水利系統保存較為完整,且部分仍在發揮作用。古城水系由內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網狀支河組成。通過8座水城門,古城內外河道可連接,並與外部更大水域相通。申遺成功以后,通過專項調查,在原11條水壩之外,又新發現20余條新的水壩,以及與水利系統相關的4條南北向土壟,進一步揭示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的完整結構。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良渚古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遺產構成要素,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改寫了中國和世界的水利發展史。”
與會專家在世界遺產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就良渚遺址水利工程進一步深化了四項共識:一是良渚遺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規模最大、工程數量最多的堤壩工程群﹔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工程體系最為復雜、分布范圍最廣泛的水利工程﹔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類型最豐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四是早期文明考古發現中集成工程技術最多的水利工程。
“良渚遺址水利工程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國家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樣本,也為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水利部針對湖北、四川兩省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歐陽易佳)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受近期降雨、來水持續偏少影響,湖北、四川部分地區出現旱情,預計可能持續或進一步發展。 5月19日,水利部召開會商會,分析研判汛旱情形勢,針對湖北、四川兩省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並發出通知,要求兩省水利部門和長江水利委員會密切監測雨情、水情、旱情,加強預測預報和會商研判,滾動開展供需水形勢分析,精准范圍、精准對象、精准時段、精准措施,制定完善抗旱保供水預案﹔科學精細實施江河湖泊應急水量調度和水庫及引、調、提等水工程抗旱調度,提供穩定水源保障﹔開展農村供水安全動態監測和風險排查,因地制宜採取延伸管網、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拉水送水等措施,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保障規模化養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強化灌區運行管理,合理制定用水計劃,精細調度灌溉水源,全力保障農作物時令用水需求。…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