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科技賦能 發力清潔能源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董事 徐樹彪
國家電投錨定“雙碳”目標任務,在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一系列綠色低碳發展實踐經驗。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構建綠色能源多元供應體系。自成立起,國家電投就積極布局、全力推動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基本完成能源結構的清潔轉型,實現清潔能源裝機1.9億千瓦,佔比超過72%,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發電企業。
堅持綠色科技賦能,大力培育發展綠色生產力。國家電投將綠色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牽頭負責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型燃氣輪機”兩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均實現裡程碑目標,累計建成44個國家和省部級研發平台,牽頭核能、氫能等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為綠色生產力蓄勢賦能。
堅持綠色轉型道路,積極倡導能源綠色消費新模式。國家電投首創綜合智慧能源模式,與農業、工業、交通等行業深度融合,助推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承擔全國約1/3的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主體開發任務,交通強國試點推廣換電重卡超5萬輛。
堅持綠色開放合作,努力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電投積極參與高水平能源國際合作,境外業務涵蓋47個國家和地區,權益裝機1211萬千瓦,清潔能源佔比74%。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順利落地,為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能源穩定供應與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展望未來,國家電投將堅決扛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展現新擔當,作出新貢獻。
布局低碳賽道 引領行業轉型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趙曉江
中建集團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能力,積極引領行業變革,共同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加快培育建筑行業新質生產力。
構建轉型發展體系。在投資階段,持續加大綠色低碳建筑的投資力度,累計開發近百個近零能耗項目。在勘察設計階段,主動將綠色低碳設計方案及技術產品設備等關鍵環節融入設計項目中。在施工建造階段,實現了標准化設計、數字化加工、集成化安裝。在運營階段,積極布局智慧、綠色、節能、低碳的場館運營、產業園運營及城市片區運營項目。2024年,中建集團36個項目獲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認証。
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連續兩年開展碳盤查工作,建立了多級聯動的系統性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摸清了典型項目建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科學制定了節能降碳路線圖,為制定相關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據。
攻關一批新技術新產品。依托中國建筑綠色建造工程研究中心和豐富的項目場景,持續加大“雙碳”領域產品與技術研發投入,攻克分布式能源一體化、建筑用能結構調整等關鍵技術,研發了住宅“空中造樓機”、模塊化建筑等一系列重大設備裝備平台,形成了花園城市規劃建設、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性服務方案。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及更新迭代,加快布局綠色低碳新賽道,培育新的增長曲線。
下一步,中建集團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綠色發展為使命,以“雙碳”工作為引領,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推動低碳調水 復蘇河湖生態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李孝振
作為中央直接管理的唯一跨流域超大型供水工程開發運營集團化企業,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深刻認識到,建設世界一流水網企業,保障國家水安全、推進國家水網建設,綠色發展是責任,更是核心競爭力。
推動低碳調水,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累計向北方調水約80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5座大中城市、1.85億人口。南水北調工程堅持“三先三后”原則,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致力打造調水廊道疊加清潔能源廊道,中線工程1432公裡基本實現全程自流供水,能耗水平較低﹔東線一期工程13級泵站通過節能改造和優化調度,能耗水平持續降低。
復蘇河湖生態,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通過水源置換、生態補水等綜合措施,南水北調工程助力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和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累計向北方50多條河流生態補水超118億立方米。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有效緩解,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自2015年起連續9年回升。東線一期工程沿線湖泊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曾經的“醬油湖”南四湖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重返家園。
堅持節水優先,促進用水效率提升。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樹立“節水即減碳”理念,大力推動工程節水,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輸水損失率從設計值10%大幅優化至實際運行值3%左右﹔大力推進節水產業發展,助力打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全面落實國家節水行動要求,在全集團推進節水型單位(機關)建設。
創新發展理念 打造示范工程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裴岷山
中交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經營全過程,為全球生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向“實”而為,鑄就綠色發展內核。率先發起綠色低碳行動,通過規劃引領、技術驅動、產業拓展夯實綠色產業生態發展基礎。調整能源結構,布局新能源產業,形成從技術攻堅到裝備制造的全產業鏈布局﹔推廣綠色技術,形成首創港區零排放建造等綠色技術近千項,支撐全球70%自動化碼頭運營﹔開展碳測算與碳交易,認証國際首單港機裝卸設備碳足跡、完成國內首個公路工程低碳轉型金融實踐。
向“新”而行,激發創新發展動能。建設中央企業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原創技術策源地,打造以綠色長壽道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領銜的科技創新高地。在太湖清淤中,利用世界首創生態清淤智能一體化平台船“太湖之星”,逐步形成核心裝備支撐、關鍵技術引領、資源良性循環、湖泊長效治理的“太湖模式”﹔在烏梁素海,填補底泥原位修復技術空白,新增濕地10萬畝,吸引鳥類40余種,重現“塞外明珠”昔日景象。
向“遠”而進,打造綠色示范工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建超3000個基礎設施項目,通過綠色建設和民生項目極大改善屬地環境。埃塞俄比亞河岸綠色發展項目全面引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方案﹔斯裡蘭卡科倫坡港口城防波堤上自然孕育出大量珊瑚群落,被譽為“生態奇跡”﹔秘魯錢凱港見証綠色智慧航運樞紐從藍圖到現實的蛻變。
優化能源結構 促進動能轉換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總審計師 黃敏剛
在“雙碳”目標的戰略坐標系中,核能以其獨特優勢成為能源結構優化的關鍵支撐。作為核電大國,目前我國商運核電機組58台,總裝機容量6088萬千瓦。
核能作為“綠色+科技”的雙重載體,正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助推器。在產業鏈創新鏈融合領域,核能除提供清潔穩定的電力外,還可以用於供暖、工業供汽、海水淡化、制氫、生產醫用同位素等。
近期投產的中核田灣核電工業供汽項目,每年向連雲港石化基地輸送480萬噸清潔蒸汽,替代40萬噸標煤燃燒,減排二氧化碳107萬噸﹔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可實現700攝氏度高品質工藝蒸汽穩定供應,直接賦能煤化工、氫能制備等領域,推動傳統高耗能產業向低碳工藝革新,為“雙碳”目標下的產業升級開辟了核能路徑。
中核集團探索“核能+”多能互補體系,在福建漳州建設“核電+海上風電+光伏+儲能”綜合能源基地,構建“基荷電源穩定輸出、可再生能源靈活互補”的新型電力系統,為沿海地區及海島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面向能源安全,中核集團堅持“壓水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構建核裂變與核聚變協同發展的技術矩陣。目前,中核集團快堆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應用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更加先進的一體化快堆戰略性研發已經啟動實施。
面向未來,中核集團將以加快推進可控核聚變未來產業發展為契機,加快搶佔未來能源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為人類探索核聚變能提供更多中國力量。
完善供應體系 增強保供能力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陳慶良
中國中煤聚焦“存量提效、增量轉型”發展思路,把“兩個聯營”作為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和實施路徑。
做優“煤炭與煤電聯營”。堅持煤炭核心主業不動搖,依托煤炭資源,以“電”延鏈增強能源托底能力,目前煤電裝機總規模近5000萬千瓦,能源保供能力增強。從煤炭保供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兩方面建立煤炭市場對沖機制,能源產業應對市場周期性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加快“煤電與可再生能源聯營”。依托煤電項目,以“新”補鏈完善能源供應體系,目前在運在建新能源規模超800萬千瓦。中國中煤江蘇沛縣煤礦沉陷區漁光互補項目並網發電,實現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深度融合。結合碳匯開發和技術創新著手建立碳排放對沖機制,探索傳統高碳排放企業的綠色減碳路徑。
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堅持園區式發展理念,打造區域電網、水網、氣網、熱網、氫鏈、“炭+碳”鏈、煤化工產品鏈,推動園區上下游產業集群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資源循環利用,形成“煤—電—化—新”產業鏈價值鏈。在鄂爾多斯建設圖克綠色低碳產業園,打造世界級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關鍵核心區。
聚焦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發展。建立中國中煤特色“小內腦+大外腦”科技創新模式,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合作設立煤炭領域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建能源低碳創新中心。平朔礦區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相關成果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創新管理模式 共筑綠色未來
中國華電集團碳資產運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邵志剛
華電碳資產公司作為中國華電碳資產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運營機構,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和全國碳市場建設目標,在綠色低碳轉型中開展了一系列實踐。
服務集團戰略,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在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中國華電加速能源結構轉型,清潔能源裝機佔比突破56%,風光水火儲氫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華電碳資產公司構建起涵蓋戰略研究、數據管理、交易統籌的現代化碳資產管理體系,實現碳排放全流程精准管控。
賦能行業轉型,打造碳管理綜合服務生態。華電碳資產公司首創電力央企全流程“低碳數智化管理平台”,集成數據監測、交易風控等重要功能,入選全國企業管理創新標杆﹔通過構建“資產—交易—運營”三維管理生態,年碳配額交易量穩居市場前列,累計降低履約成本超億元。
深耕綠色品牌,提升企業國內外影響力。中國華電連續9年獲得聯合國全球契約最佳實踐獎,2023至2024年連續發布節能降碳、綠電消費倡議書。開展碳配額公益捐贈,組織華電湖北江陵電廠捐贈300噸碳配額用於抵銷2024中國碳市場大會溫室氣體排放。構建“賽訓結合”人才培養體系,主導設計碳排放管理員職業技能競賽,匯聚培養專業人才超千名。
面向未來,華電碳資產公司將加速碳管理數字系統建設,拓展國際碳信用開發合作,推動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的碳足跡數據庫。通過持續創新碳金融工具、培育專業人才梯隊、強化國際標准對接,助力實現“雙碳”目標與可持續發展。
轉變發展方式 發揮市場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 張永生
中國是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中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中國還是全球“增綠”最快最多的國家,貢獻了全球1/4的新增綠色面積。面向未來,我們要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復雜形勢,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氣候治理。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向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發表致辭指出:“中國將於聯合國氣候變化貝倫大會前,宣布覆蓋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包括所有溫室氣體”,意味著應對氣候變化不只是能源問題。很多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並不是由化石能源產生,減少化石能源並不能減少其排放,而是需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系統性轉變。
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中國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等綠色產業的現象級成功是市場的成功。目前,中國企業正成長為新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具有不同於傳統制造業的商業理念,其中不少具有互聯網背景。未來要充分發揮好市場的作用,讓更多中國企業“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實現綠色轉型,公正轉型至為關鍵。綠色轉型會帶來巨大的發展新機遇、新空間,但一些部門、地區和人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要讓我國綠色發展之路走得穩、走得順、走得好,就必須在錨定公正轉型、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讓更多群體都能享受到綠色轉型的好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1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水利部針對湖北、四川兩省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歐陽易佳)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受近期降雨、來水持續偏少影響,湖北、四川部分地區出現旱情,預計可能持續或進一步發展。 5月19日,水利部召開會商會,分析研判汛旱情形勢,針對湖北、四川兩省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並發出通知,要求兩省水利部門和長江水利委員會密切監測雨情、水情、旱情,加強預測預報和會商研判,滾動開展供需水形勢分析,精准范圍、精准對象、精准時段、精准措施,制定完善抗旱保供水預案﹔科學精細實施江河湖泊應急水量調度和水庫及引、調、提等水工程抗旱調度,提供穩定水源保障﹔開展農村供水安全動態監測和風險排查,因地制宜採取延伸管網、建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拉水送水等措施,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保障規模化養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強化灌區運行管理,合理制定用水計劃,精細調度灌溉水源,全力保障農作物時令用水需求。…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