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糧食豐產有哪些“水密碼”?

歐陽易佳
2025年05月21日13:1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

今年我國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旱情,有的地方出現秋冬春連旱的罕見天氣,影響著糧食安全。如何發揮灌排工程體系作用,提升抵御干旱的能力?怎樣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制度政策體系,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糧食豐產背后,有哪些“水密碼”?

抗旱保豐收,及時灌溉是關鍵

種糧大戶張夏在田間勞作。受訪者供圖

種糧大戶張夏在田間勞作。受訪者供圖

午后的關中平原,烈日炙人。在渭南市臨渭區故市鎮板北村,汩汩水流順著灌渠涌入麥田。34歲的種糧大戶張夏手持鐵锨引導水流,黝黑的臉龐淌著汗珠。

“這是今年澆的第三水,水源保障太給力了!”張夏高興地說,順著他的目光望去,綠油油的麥田一派生機。

張夏種植的600畝小麥位於陝西省交口抽渭灌區,該灌區是陝西省12個大型灌區之一,灌溉范圍覆蓋西安、渭南兩市6個縣區,有效灌溉面積113萬畝。

“從正月初六至5月13日,渠首引水1.4億立方米,比往年多了近一倍。”陝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總規劃師、灌溉科科長韓延安說,通過長時間穩定供水,確保灌區大旱之年無旱象。

“今年灌溉澆水可立了大功!”在河南省獲嘉縣馮庄鎮屯街村,村支書郭希明感慨地說,今年天旱雨水少,村裡3000多畝地全靠人民勝利渠引黃河水灌溉,由於水澆得及時,“收成差不了。”

類似的場景,同樣在安徽、廣西、山西等發生旱情的省區上演。“有收無收在於水”。應對旱情,及時澆灌是關鍵。

調度黃河流域劉家峽、萬家寨、小浪底等骨干水工程加大下泄,保障沿黃河省區抗旱用水需求﹔調度長江流域三峽水庫加大日均出庫流量,為湖北沿江地區取水創造條件……

面對旱情,水利部調度流域骨干水利工程確保抗旱用水需求。截至5月下旬,全國春灌面積近4億畝,春灌工作已近尾聲,為奪取夏糧穩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現代化灌區建設,告別“望天收”   

俯瞰水利部灌溉試驗總站試驗研究基地。受訪者供圖

俯瞰水利部灌溉試驗總站試驗研究基地。受訪者供圖

在地處河南省新鄉市的水利部灌溉試驗總站試驗研究基地,12塊均為0.01畝緊緊相鄰的實驗地塊,見証了不同灌溉條件下小麥的生長變化。

5月中旬正值河南小麥生長的灌漿期。從無灌溉逐漸到充分灌溉,小麥也從低矮枯黃逐步過渡到粗壯綠油。

“實驗直觀反映灌溉與小麥產量的關系,”端詳實驗地塊的麥苗,水利部灌溉試驗總站常務副站長劉戰東說,灌溉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有水無水“兩重天”。

我國耕地灌溉面積超過10.8億畝,2024年耕地灌溉面積上生產的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80%。

“大中型灌區畝均產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到2倍,是旱地的2.5到3倍。”水利部農水水電司副司長許德志表示,灌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軍。

灌區建設,設施先行。在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孫崗鄉灃西干渠勝天支渠,老舊的水閘被拆除重建,新修的護砌給渠道披上“鎧甲”……昔日淤塞老化的支渠如今面貌一新。

“這得益於安徽淠史杭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項目,”葉集區農業農村(水利)局局長萬漢億說,“改造后提升了渠道輸配水能力,推動‘小田改大田’,使過去的‘巴掌田’變成了高產田。”

廣西百色水庫灌區工程正式通水、河南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及灌區工程正式試通水、寧夏青銅峽灌區啟動現代化改造工程……“十四五”以來,我國現代化灌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水利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相對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輸水、排水工程網絡體系,耕地灌溉面積持續增加,為端牢“中國飯碗”夯實了水利基礎。

加快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制度體系筑牢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石

陝西華陰市華西鎮農墾農場正在作業的卷盤式噴灌機。受訪者供圖

陝西華陰市華西鎮農墾農場正在作業的卷盤式噴灌機。受訪者供圖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最大節水潛力所在。

陝西省華陰市華西鎮農墾農場麥田裡,機器聲隆隆作響,幾台大型卷盤式噴灌機開足馬力,均勻旋轉噴洒出道道水線,滋潤干旱的土地。

“這片地塊大概有2萬畝,屬於港口抽黃灌區。”渭南市港口抽黃工程管理中心總工程師陶續瑩細算了筆經濟賬:“過去灌溉小麥一畝地用水在95到100方,如今使用卷盤式噴灌機,不僅畝均節水60方左右,還省時省人工……”

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世界近18%的人口。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增加糧食生產,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制度體系。

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調度中心的電子大屏幕上,輕點鼠標,灌區水情、雨情、墒情和水閘控制等各類數據盡收眼底。

“我們以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為牽引,實現了水資源配置、供水調度和水旱災害防御等核心業務的數字化,加快推進灌區從粗放用水向節約用水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局長呂平介紹,目前灌區來水預報、需水預測、供水調度等更加科學、精准、可靠,供水計劃編制時間由原來1—2周縮短為幾分鐘。

用更少的水創造更多的價值,是劉戰東追求的目標。作為科學灌溉制度體系的試驗場,水利部灌溉試驗總站研制的水肥一體化精准高效利用技術於2021年起在我國新疆、河南等地推廣應用,測產結果表明,冬小麥增產18%,夏玉米增產33%。

“目前,全國共建成167處灌溉試驗站,在作物需水規律試驗、灌溉制度研究、節水灌溉新技術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劉戰東說。

農業節水增效,農民積極性必不可少。楊榮新是獲嘉縣馮庄鎮農民用水戶協會會長,管著鎮上3萬多畝耕地的灌溉供水調度。“用放心水,交明白錢,”楊榮新言簡意賅。馮庄鎮農民用水戶協會成立后,以往的無序爭水轉為有序澆水,不僅用水糾紛大為減少,也更省水了。在今年干旱年景,農業節水尤為重要,農戶按節水灌溉制度有序澆地,抗旱用水總體有保障。

“截至2024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6.38億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4億畝。”許德志說,“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4年的0.53提高到2024年的0.58,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從402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實現了灌溉面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加。”

(責編:王連香、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