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小商圈”暢通“微循環”

家門口的菜市場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人民網記者 喬業瓊攝
“這幾年早餐店、菜市場、修補店陸續多了,方便又暖心。”家住北京西城區的鄭大媽對記者說。
下樓轉角遇見咖啡館書香,步行百米邂逅社區食堂煙火,街角花園與健身房串聯起健康半徑……近年來,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已先后開展4批試點,在全國210個地區落地生根,並在15個地區全域推進。
家門口的“小商圈”,消費潛力有多大?先算一家一戶的小賬,有研究顯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費支出,都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裡范圍內,也就是步行15分鐘的距離。
再看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大賬。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9.4億人生活在城鎮。比照國際經驗和發展規律,我國城鎮化率仍會繼續提高。根據城鄉居民年均消費支出差距測算,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推動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僅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消費的重要抓手。這項工作始於2021年5月商務部等12 部門出台的《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提出在全國選擇條件成熟的城市開展便民生活圈試點。
2023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要求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復和擴大消費的重要載體,今年正是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
5月2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再次強調要構建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近日發布的新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將對養老設施、衛生服務設施、菜市場(生鮮超市)等步行5分鐘或15分鐘覆蓋情況進行定期體檢評估。
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一頭連著社區居民,一頭連著個體戶、小企業,正在讓城市經濟“微循環”越發暢通。
結合城市更新,盤活閑置資源,內蒙古烏海市、黑龍江佳木斯市、上海靜安區等地充分利用社區周邊閑置用地、廠房、樓宇等,改造成社區商業中心、便民驛站、菜市場、超市等便民服務設施。
精准補建網點,拓展服務功能,天津河西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江蘇徐州市等地鼓勵便民商業主體利用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商業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
讓社區商業更有溫度、更繁榮,江蘇無錫市、湖南長沙市、重慶九龍坡區等地搭建各類服務站、服務區,為環衛工、快遞員、志願者提供飲水充電服務和免費休憩空間。
北京西城區、山東濟寧市等還積極探索“老幼共托”模式,推動幼兒園轉型,提供老年人活動場地,豐富老年人課程,將普惠托育點嵌入養老服務驛站,優化空間設置和代際互動活動設計,讓老幼兩代人在同一空間共享照護服務。
15分鐘不只是時間的標志和尺度,更是一把衡量城市生活便捷度與幸福感的標尺。目前,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國已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4321個,服務社區居民近1.07億人。
目前,第二批全域推進先行區試點申報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將利用2年左右時間,實現便民生活圈對市、縣主城區社區全覆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