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新增多元化食物供給、農業新質生產力等普查內容——

“三農”摸底新變化

本報記者 邱海峰
2025年07月01日09: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近日,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的馬鈴薯喜獲豐收,種植戶忙著搶收,供應市場。圖為西海岸新區六汪鎮,種植戶在田間收獲馬鈴薯。
  張進剛攝(人民視覺)

  圖為農民駕駛農機在浙江省玉環市漩門灣三期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內進行“海水稻”插秧作業。
  段俊利攝(人民視覺)

  中國“三農”即將迎來新一次全面摸底——國務院日前印發通知,決定於2026年開展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

  為何選擇在這一時點開展普查?具體查什麼?與以往相比,這次普查有哪些新變化?

  

  時隔10年再次啟動

  農業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與經濟普查、人口普查共同組成了中國的三大周期性普查項目。

  1996年,中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此后,分別於2006年、2016年實施了第二次、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農業普查條例》規定,農業普查每十年舉行一次,尾數逢6的年份為普查年度。2026年,我國將開展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

  農業普查是一個國際性的統計調查項目。數據顯示,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自1950年起,每10年制定一個世界農業普查指導性方案,目前全世界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照該方案進行了農業普查,提交了農業普查成果。

  “從全球范圍看,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成為世界上實施農業普查動員力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農業普查顧名思義是和農業有關,我國農業普查中的農業行業范圍是農林牧漁業及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同時,還有一個鮮明的中國特色,就是不僅包括了農業,還涵蓋了農村和農民。

  這樣的特色在已經實施的全國農業普查中有著直接體現。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歷經三年,共動員近400萬名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逐村、逐戶、逐單位入戶普查登記,調查了60多萬個村、2.3億住戶和200多萬個單位。

  從普查結果看,查清了糧食、棉花、畜禽、水產品等主要農業生產底數,系統反映了農民和農村新變化,同時獲取了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村基礎設施及環境等方面常規統計調查沒有覆蓋的信息,填補了“三農”統計上的空白。例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農業經營單位204萬個,較十年前增長417.4%﹔全國溫室佔地面積334千公頃,較十年前增長了312.6%。2016年,平均每百戶擁有小汽車24.8台,比十年前增加21.4台﹔農民做飯取暖使用的能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電,排在第二位的是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而2006年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柴草和煤。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至今已有10年,中國“三農”情況又有不少新變化。付凌暉表示,開展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將全面摸清新時代我國“三農”家底,客觀反映農業發展新情況、鄉村建設新面貌、農民生活新變化、農村改革新成效,對於科學制定“三農”政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內容和手段都有更新

  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即將展開,主要查什麼?有什麼變化和創新?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了普查對象、范圍和內容——

  普查的對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下列個人和單位:農村住戶,包括農村農業生產經營戶和其他住戶﹔城鎮農業生產經營戶﹔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

  普查的行業范圍包括:農作物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

  普查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糧食和大食物生產情況、農業新質生產力情況、鄉村發展基本情況、農村居民生活情況等。

  與前三次相比,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內容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國務院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盛來運介紹,這次普查在摸清“三農”家底的基礎上,對多元化食物供給、農業新質生產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等新情況進行調查,將全面反映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農業專家分析,這樣的變化意味著此次普查既會調查糧食和經濟作物的情況,也會進一步查清肉蛋奶等畜產品以及林產品、水產品等情況。同時會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弄清楚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等發展情況。

  在調查手段上,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也將“升級”。據介紹,自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以來,調查的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在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中,首次應用遙感技術測量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調查人員到設計好的地面樣本上用無人機和手持移動終端採集農作物種植信息﹔全面應用手持移動終端進行入戶、入單位訪問﹔有條件的行政村、鄉鎮在網絡平台直接報送村、鄉級普查表。國家統計局分析,通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調查手段,提升了普查的工作效率、數據質量和服務水平。

  盛來運表示,這次普查將加強現代化調查手段的應用,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普查數智化水平。

  將分4個階段進行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普查之一,中國的農業普查組織實施並不容易。

  在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期間,有關部門負責人曾指出,這次農業普查對全國所有的農業經營單位、農業經營戶、行政村和鄉鎮進行全面調查,涉及3萬多個鄉鎮、60多萬個村委會、2億多農戶,普查對象眾多、居住分散、流動頻繁,同時要克服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公民和企業更加注重保護隱私和商業秘密等普查難題,任務極為艱巨復雜。日前印發的《通知》也提到,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涉及范圍廣、調查對象多、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

  在此背景下,普查工作將如何推進?

  《通知》提出,為加強對普查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全國農業普查條例》,國務院設立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全國農業普查工作,協調解決普查中的重大問題。記者梳理發現,這一領導小組組成人員涉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農村部等近20個部門。

  從時間安排看,《通知》明確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的標准時點為2026年12月31日24時,時期資料為2026年年度資料。

  盛來運介紹,此次普查擬分4個階段進行,其中2025年—2026年為准備階段。主要是組建普查機構,研制普查方案,開展普查試點,落實普查經費和物資,開展普查宣傳,選聘與培訓普查人員,開展遙感測量,進行清查摸底等,為普查登記做好各項准備。

  當前,不少地方已開始著手相關准備工作。6月26日,中國政府採購網信息顯示,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山西省第四次全國農業普查遙感測量試點服務項目公開招標公告對外發布,採購需求包括配合完成遙感影像數據的接收、補充及預處理,完成試點區域農作物種植用地和設施農業用地遙感測量,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遙感測量等。

  在前期准備的基礎上,2027年1—5月進入現場登記階段,這是普查工作量最大、動員力量最多的階段﹔2027年6—12月為數據處理及發布階段﹔2028年—2029年為資料開發應用階段。

  “這次普查採取全面普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長表與短表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將有力提高普查工作質效,減輕基層工作負擔。”盛來運說,還將廣泛應用行政記錄,加強普查資料開發利用,打造農業普查數據“一張圖”,促進普查成果的廣泛應用和共享。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