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信銀理財:以“真淨值”實踐探索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路徑

2025年07月02日14:56 | 來源:新華網222
小字號

原標題:破局銀行理財“二次轉型”:信銀理財做對了什麼?

  如果說資管新規后的第一個五年裡,銀行理財基本完成了以“淨值化”為核心的“一次轉型”,銀行理財公司也在中國的資管生態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那麼2024年開始“二次轉型”的關鍵則是在全新的市場環境下繼續探尋“高質量”之路:當前環境下,面對中國投資者日益多元復雜的投資需求,銀行理財需要平衡好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

  與此同時,在減費讓利的大背景之下,銀行理財公司不僅要兼顧業務發展的“規模”和“質量”,還要在為投資者實現穩健回報的同時,實現自身商業可持續能力和社會價值的最優解。

  要寫好這樣一份“答卷”並不容易,從2024年銀行年報來看,行業分化仍在持續,但即便是一些頭部的銀行理財公司也難免面臨業務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的困境。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信銀理財成為管理規模與淨利潤同步正增長,且增速雙雙達到兩位數的市場參與者(注: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根據普益標准公布的《全國231家銀行理財能力排行榜(2025年1季度)》,截至2025年一季度,信銀理財已經連續13個季度保持行業前列。

  “真淨值”時代的產品業績大考

  對於資管行業而言,持續且穩定的產品業績表現能夠直觀地反映出一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銀行理財投資者數量已達1.25億,其中,個人投資者佔比達98.7%。

  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銀行理財既要兼顧“普”的廣度,又要做好“惠”的深度,這對於任何一個市場參與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而信銀理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五年“答卷”。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信銀理財累計為2397萬客戶創造收益1855億元,其中,2024年信銀理財為客戶創造收益519億元,實現歷年來最高水平。

  尤其是在中長期理財產品方面,信銀理財一直處於市場領跑地位,穩定的“長跑能力”也讓信銀理財的業績表現更具“韌性”。

  截至2024年末,信銀理財的中長期產品存續數量和存續規模分別達到864款和5593億元,雙雙位居行業前列,全年中長期產品存續規模增速超過20%。

  而在收益表現方面,截至2024年末,信銀理財共計有239款封閉式中長期限產品到期,平均到期兌付收益率達3.43%,高於理財公司平均水平24個基點,全年平均回撤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除了為客戶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信銀理財希望能通過產品創新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解鎖理財服務的更多可能。

  例如,信銀理財在業內率先推出了“理財+慈善”的模式,通過理財產品創新探索慈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一方面為投資者提供穩健的財富收益,另一方面將產品運作產生的公益資金代客捐贈,實現客戶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振。

  截至目前,信銀理財創設發行的“溫暖童行”慈善理財品牌已經發行17期產品,累計募集社會資金近147億元,實現捐贈超700萬元,為兒童醫療、教育、健康等下一代關愛成長領域貢獻力量。

  過去五年,銀行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幾經起落,但無論外部市場環境如何波動變化,信銀理財的管理規模始終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信銀理財的管理規模已經突破2萬億元大關,位列同業第三。即便是著眼於整個大資管市場,信銀理財也已經躋身Top 10行列。

  如何成為“六邊形”戰士

  業績的背后是專業“能力”在支撐。

  銀行理財公司獨立發展不過短短六年,穿透約30萬億元的存量規模來看,結構失衡的情況突出。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固收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8.33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24%,風險等級更高、收益彈性更大的產品始終沒能建立。

  目前過度單一的產品結構無法再滿足投資者們的需求。唯有推動產品結構多元化、產品創設差異化,才能讓市場參與者在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

  過去五年,信銀理財沒有固守於銀行理財的傳統“舒適區”,而是在以穩為先、夯實固收類產品線的基礎上,持續打造更為全面的產品創設能力,逐步構建起“6+2+2”產品體系。

  這一體系覆蓋貨幣、貨幣+、固收、固收+、混合、權益六大領域,包括項目、股權兩大特色系列和私募定制、養老策略兩類特定對象,形成了多元、豐富且風險收益梯度清晰的產品矩陣。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底,信銀理財的非貨產品規模達1.66萬億元,位列全市場前列。

  對於資管機構而言,每拓展一條產品線,都需要有一整套相應的能力體系做支撐。產品結構的多元化的背后,離不開專業的投研體系、敏銳的客戶需求洞察以及多元渠道建設等多維度的配合。

  以資產管理行業“立身之本”的投研能力為例,體系建設並非一日之功,也無法照搬其他資管機構的現成答案。

  因為對多元資產投資的起步較早、目標明確,信銀理財的投研能力體系建設也相對全面,覆蓋了固收、信用債、非標資產以及權益投資等多元資產類別,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亮點。

  比如,早在成立之初,信銀理財就設立了專業化投資團隊,探索銀行理財參與私募股權投資的新模式。五年裡,信銀理財形成了豐富的項目儲備和成熟的方法論。

  獨樹一幟的前瞻性布局讓信銀理財在私募理財這一細分財賽道上建立起市場優勢,截至目前,其私募理財產品以14.48%的市場份額保持領先。

  為了提升交易效率和效果,信銀理財從頂層設計著手,構建了一套具備快速反應和迭代能力的投研機制——投委會領導下主責投資經理委托負責制,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既能把握宏觀與產業趨勢機會,又不錯過微小的市場信號。

  此外,作為中信金控打造的“金融聯合艦隊”的一員,信銀理財還可以借力中信証券、中信建投、華夏基金等頭部資管機構的頂級投研資源,並且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資產配置組合方案,協同打造差異化的服務模式。

  例如,信銀理財與中信信托、中信銀行私人銀行強強聯合打造了戰略級“大單品”——家族信托投顧業務,由中信私行負責客戶推介及交互,信托公司承擔家族信托事務管理類職責,而信銀理財則為信托財產提供理財咨詢與顧問服務。

  其實,信銀理財本就是中信銀行打造“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綜合融資”價值鏈上的重要一環,隨著中信銀行“零售第一戰略”持續推進,線上+線下的布局持續深入,母行也為信銀理財的渠道拓展和客戶運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與此同時,信銀理財一直在積極拓展外部渠道合作,尤其是農商行、城商行甚至農信社等中小機構,進而觸達更廣泛的客戶群體,填補中小金融機構退出理財市場所帶來的市場缺口。

  率先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眼下,銀行理財再次來到新的發展機遇。

  過去幾個月,銀行理財的整體規模波動較大,在2025年一季度縮水8100億元之后,又迎來連續兩個月的上漲,站上31萬億元高點。究其原因,許多投資者還是將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作為存款的替代品。

  在“蹺蹺板效應”之下,資金來得快,去得也快。相比關注短期規模的波動,銀行理財更大的挑戰,或許在於未來長期的“可持續增長”的問題。

  在信銀理財看來,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速布局“第二增長曲線”,建立起“多資產多策略投資組合+投資顧問服務全程陪伴”的雙輪驅動模式。

  所謂雙輪驅動,其實代表了資產管理行業實現增長的兩種路徑。一方面,資管產品穩定的資產回報本來就會推動管理規模的自然增長﹔另一方面,好的業績也會吸引外部資金的流入,尤其,隨著財富管理端的需求擴張,優秀的業績回報會被更多投資者看見和選擇。

  著眼於當下,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都處於行業轉型的關鍵期,也是構建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階段。

  從資產管理端來看,中國的市場環境及發展階段決定了銀行理財不僅要應對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下行的壓力,還要貫徹落實“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和培育壯大耐心資本的要求,漸進式提升理財產品的“含權率”是大勢所趨。

  因此,信銀理財希望能在鞏固壯大低波穩健產品這一“第一增長曲線”的基礎上,布局更多高標准含權產品和“固收+”產品,加速推進“第二增長曲線”並且通過系統性發展多資產多策略的配置組合,既能為投資者提高投資“勝率”,也為實體經濟帶來“金融活水”。

  當然,理財產品“含權率”的提升對財富管理端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隨著整個市場逐漸從“賣方銷售”邁向“買方投顧”時代,財富管理服務需要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質量“陪伴”,信銀理財也順勢而上,打造投資顧問服務模式,構建起四階段陪伴體系。其中包括——

  產品創設階段:精准把握渠道和客戶訴求,嚴把產品創設關、優選產品策略﹔

  產品運營階段:精細化開展產品質量監測,根據市場形勢變化和交易策略特征輸出投研內容﹔

  產品波動階段:第一時間輸出產品全面分析報告,借助線下代銷渠道理財經理隊伍力量觸達客戶,陪伴客戶做出理性投資決策﹔

  產品重檢階段:通過產品的全流程運作復盤,為后續產品創設提供參考。

  當財富管理能力和資管能力齊頭並進,信銀理財有望通過“能力—業績—品牌—規模”的正向循環,在下一階段的競爭中建立起更大的優勢“壁壘”。

  回望信銀理財過去5年的發展歷程,其用自身的實踐証明了銀行理財從“規模驅動”向“價值驅動”躍遷的可能性。

  而站在資管行業全球化競爭的新起點,信銀理財的下一個五年,或將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國資管機構“從規模領先”到“質量引領”的進化軌跡。

(責編:董童、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