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綠色金融助力提升中國能源含“綠”量

人民網 趙靜
2025年07月02日17:44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時值盛夏,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塔拉灘上,成排連片的光伏板匯成一片藍色“海洋”,與板下的廣袤草場、放牧的“光伏羊”群,共同織就了一幅和美畫卷。

共和縣的牧民小伙葉多,每天要騎著摩托,趕著羊群,來光伏園放牧。“以前這裡沙化相當嚴重,用我們的話說: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葉多告訴記者,以往,每到冬天,他要趕去冬季草場放牧,夏天則要趕到夏季草場放牧。“現在,我一年四季都可以在光伏園裡放牧,方便了很多。”

“我們意外地發現,‘光伏+生態+牧業’成為了現實。這也是超出我們預期的一個投資收益。”中國人壽集團旗下資產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資產公司”)副總裁趙暉介紹道,光伏板起到遮陽作用,由於要定期清洗,光伏板下的戈壁灘也漸漸長成草場,形成了光伏園養羊的融合發展態勢。“這對當地牧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在,光伏電站建成了,草長起來了,風沙也小了,羊也吃飽肚子了。我們還能在這裡打工清洗電池組件、割草,收入也比之前增加了兩三萬。”葉多說。

大基建護佑大民生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發展,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民生建設上取得了諸多突破性成就,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我國不僅已躍升為規模大、技術優的基建大國,也正在從中不斷收獲綜合效益。

14年前,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海黃河公司)利用塔拉灘戈壁地勢平坦、光能充沛等獨特優勢,發展光伏產業。2017年中國人壽出資80億元,隨后,2019年再出資90億元,分別通過投資債轉股基金和股權投資的方式支持青海黃河公司,為其統籌推進產業升級、生態發展和居民增收注入了“源頭活水”。包括共和光伏產業園、貢瑪儲能電站、龍羊峽水電站、拉西瓦水電站等大型基建設施,都是青海黃河公司新能源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海南州生態太陽能發電園區的組成部分,共和光伏產業園擁有21座光伏電站,光伏裝機容量和儲能總容量分別達6244兆瓦和238.9兆瓦。

“相對來說這裡地廣人稀,有廣袤的土地資源,土地成本相對低廉。另外這裡屬於高海拔地區,光照資源非常充足,這都有利於光伏發電。”青海黃河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但眾所周知,光伏電能的一個“軟肋”,是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較大。因此,配套儲能的協同調控,也成為這條綠色能源鏈條裡的重要環節。

5月30日,青海黃河公司建設並運維的貢瑪儲能電站正式並網。作為“青豫直流”二期90萬千瓦光伏項目的配套儲能站,貢瑪儲能電站的並網投產,可望有效提高電網調峰能力,在夜間提供電力支撐,保障光伏電的穩定、持續外送。

“通過儲能電站,我們可以大幅減少光伏的棄電率,能對電網的調頻調峰起到積極作用。具體來說,儲能電站把白天的限電進行了存儲,讓存儲的‘綠電’在夜間釋放,讓群眾在晚上也用上了光伏的‘綠電’。”該工作人員介紹說。

距離塔拉灘約40公裡的龍羊峽水電站是黃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主要承擔著防洪、供水、發電等重要民生保障任務。作為西北電網的主力電廠,龍羊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60億千瓦時。相距不遠的拉西瓦水電站,是黃河上大壩最高、裝機容量最大、發電量最多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42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達102億千瓦時。

來自《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7億千瓦,佔發電裝機總量的58.2%。十年來,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中國能源含“綠”量不斷提升。

牧民們的羊群在青海共和光伏產業園內尋得一片青青綠草。(受訪者供圖)

牧民們的羊群在青海共和光伏產業園內尋得一片青青綠草。(受訪者供圖)

大投資撬動大基建

安全、高效、穩定、綠色的電力供應,是保障經濟社會高效運行、助力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而這自然離不開新能源、傳統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資。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指出,十年來,我國能源領域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約39萬億元,一系列能源領域重大工程建成投產,新能源、水電、核電、輸變電、新型儲能等領域技術創新加快,推動清潔能源產業成長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

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量大,對金融需求迫切。“保險資金開展另類投資,基礎設施是重點投資領域。”趙暉告訴記者。

“保險資金體量大、期限長,要求收益的穩定性。因此,能源類,尤其是新能源類的投資項目,特別符合保險資金資產負債匹配的要求。”趙暉說。

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綜合服務能力強,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保障中承擔了“主力軍”作用。“中國人壽積極發揮保險資金優勢和‘頭雁’引領作用,利用集團全牌照優勢,通過推出普惠金融主題資管產品,或是投資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等方式,為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持續貢獻金融力量。”中國人壽資產公司副總裁趙峻說,“保險資金來自千家萬戶的保費,取之於民自當用之於民。”

截至2024年底,中國人壽全集團保險資金直接服務實體經濟存量投資規模約5萬億元。其中,中國人壽資產公司投資支持社會民生領域建設規模超2400億元,並建立了覆蓋“投前篩選—投中決策—投后管理”的全流程機制,以確保保險資金精准流向民生領域,力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龍羊峽水電站。(受訪者供圖)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龍羊峽水電站。(受訪者供圖)

綠色金融,綠色動力

隻有讓金融力量守為民之責,謀富民之策,辦利民之事,秉持“金融為民”,金融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長期繁榮向好,才會互促共進,互為支撐。特別在當前,全國同力踐行“雙碳”戰略,加碼綠色發展,綠色金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18年11月,我們簽約加入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也成為中國第一家簽署該原則並踐行ESG/綠色投資理念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趙峻說,通過打造“綠色引擎”計劃,促進綠色投資系統融入保險資金運用,中國人壽資產公司持續深耕綠色金融,服務國家綠色轉型發展。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我們黨領導的金融事業,歸根到底要造福人民。”

基礎設施對生產生活都起到基礎性支撐作用。“加快鐵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必然要求﹔“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利在千秋、澤被天下的責任使命。將二者有機統籌,協同綠色發展,綠色金融可以發揮支點作用。

“能源、交通、市政、環保等領域的基礎設施的投資,一頭連接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所需,一頭關系著民生保障和民生發展。”趙暉說,“通過這些項目的投資,我們也為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青海當地的經濟建設,以及民生的用水用電,做出了積極貢獻。”

(責編:李源、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