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釋放長期主義的價值力量


從秦鑿都江堰而千年歲修不息,從商周陶土初火至明清瓷藝巔峰,從神農嘗草百味到萬卷醫書傳承……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的長期主義一直深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支撐著中華文明在漫長歲月中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在朝著科技強國宏偉目標奮勇前進的今天,我們應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堅持培育創新文化,進一步釋放長期主義的價值力量。
長期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執著,到李時珍嘗遍百草編撰《本草綱目》的堅韌,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始終流淌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精神血脈。這份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科技實踐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中國特色創新文化的重要標識。
長期主義源於中華民族“功不唐捐、玉汝於成”的文化傳統,體現了對科學規律的尊重、對時間價值的理解和對未來願景的執著。貴州深山中的“中國天眼”,從1994年首次提出設想到2016年正式落成,歷時22年。北斗導航系統從1994年起步建設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三代航天人接力奮斗了26載。這些“國之重器”的誕生,背后無不凝結著科研團隊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系統集成等全鏈條環節中“十年磨一劍”的不懈投入。
中華文明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進取精神與“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辯証智慧,為長期主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養。當這種文化傳統與現代科技發展規律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創新文化路徑:既強調集體攻堅的協同力量,也尊重個體探索的獨立價值﹔既重視技術突破的現實成效,也呵護基礎研究的自由生長。
破解科技發展的時間悖論
在新興技術層出不窮、市場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下,長期主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現實壓力。一方面,科技產品快速迭代、技術路線頻繁更新,強調的是響應速度與應對競爭的敏捷性﹔另一方面,基礎研究、平台建設、原始創新等卻需要長周期的深耕與沉澱。快速響應與長期積累之間的時間錯位,是科技發展中的典型悖論。
科技發展既要有“快”的沖勁,也要有“慢”的定力。快,是技術轉化的速度,是市場反饋的效率,是創新活力的顯性表現﹔慢,則是知識體系的構建,是原理突破的積澱,是支撐未來躍升的底層力量。沒有“慢功夫”的扎實打底,任何“快節奏”的沖刺都難以持久。沒有技術轉化的市場回饋,“慢投入”也難以獲得制度性的持續支持,甚至可能陷入“價值難以驗証、投入難以為繼”的困境。
應根據不同科研類型與所處發展階段,為其匹配科學合理的時間周期。對基礎研究,要給予“十年不鳴”的寬容與耐心,為自由探索營造安靜空間﹔對應用研究,要鼓勵“分秒必爭”的攻堅突破,推動科研成果及時轉化落地﹔對關鍵核心技術,則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強化高效率、高組織度的協同攻關機制。科技創新不是單一節奏的沖刺跑,而是一場張弛有度的接力賽。在快節奏中堅守慢功夫,既是對科學規律的尊重,更是長期主義精神的現代表達。
有利於長期主義的制度生態正在形成
長期主義不僅是一種科研精神,而且是一種制度安排和文化選擇。真正有戰略價值的科研成果,需要制度上允許失敗、社會上包容等待、組織上給予時間。讓更多科研人員願意坐“冷板凳”、敢於坐“冷板凳”,關鍵在於構建起一個鼓勵耐心投入、尊重科學規律、容許階段性失敗的創新生態,讓慢功夫有土壤、讓真突破有回報。
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系統推進科研評價機制、資源配置方式以及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的重構與優化。以“破五唯”為牽引,科研評價機制正從“重數量、輕質量”向“重原創、重貢獻”轉變。同時,中央對基礎研究的財政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逐步推行周期更長、評估更柔性的資助機制。在資金端,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與社會資本協同共投的“耐心資本”格局正在初步顯現。以“揭榜挂帥”“場景牽引”等改革為突破口,重大科技任務組織方式日益體現戰略聚焦與耐心投入的統一。一些地方還探索設立“失敗容忍窗口期”,允許科研團隊在一定周期內探索“無人區”,不以短期指標論英雄。
讓長期主義成為廣泛社會共識
長期主義不是科研人員的專屬標簽,而是一種全社會應當共同認同、共同守護的價值理念。從企業到學校,從實驗室到媒體,都需要為“慢功夫”留出空間。企業家應具備戰略耐性,敢於投入、甘於寂寞,不盲目逐風追勢﹔教育體系應引導青年理解“甘坐冷板凳”的意義,從小涵養沉潛與堅韌的品格﹔媒體輿論則應更多聚焦那些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為長期主義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一個社會是否真正尊重創新,不僅要看它如何禮遇成功者,更要看它能否包容那些尚未“出圈”但值得期待的探索。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各自崗位上選擇“慢一點、深一點、扎實一點”,長期主義才會真正扎根於文化土壤,成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力量。
長期主義,說到底是一種尊重科學規律、不為短期誘惑所擾、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的價值取向。要讓潛心鑽研與長期堅守成為更多人的自覺選擇,而非少數人的孤獨堅守,必須把長期主義精神延伸至更多領域,融入制度運行與文化肌理,構建涵養原始創新的社會生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需強化對長期主義的文化認同、制度支撐與政策保障,持續打造有利於科技突破的制度環境和文化土壤,讓創新真正沉得下去、扎得下根、結得出果。
(作者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