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小企業運行穩中有進

李芃達
2025年07月07日08:58 | 來源:經濟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中小企業運行穩中有進

“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表示。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6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

數字化轉型提升質效

前不久,工信部發布第三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名單。2023年起,工信部聯合財政部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已遴選出3批101個城市,支持超4萬家中小企業實施數字化改造。兩年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進展不斷加快,質效穩步提升,試點工作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系統性賦能作用不斷顯現。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賈宏偉表示,各地因地制宜出台200余項相關政策制度,初步探索形成一批覆蓋企業改造、產品供給、融資促進、人才培訓、安全防護、服務載體建設以及試點組織實施的長效機制。

作為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廣州市產業基礎雄厚,數字生態領先。廣州已經建成3個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和15個專業特色平台,形成了以賽意信息、樹根互聯、致景科技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服務商集群。

“我們累計打造3家全球‘燈塔工廠’,10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0家國家級5G工廠。”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符偉告訴記者,廣州以龍頭企業為牽引,通過商業訂單拉動供應鏈企業上雲上平台,實現各生產制造環節高效協同。例如,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飛梭智紡系統接入超9000家紡織企業,鏈接全國超70萬台紡織設備,大幅縮減平台訂單匹配周期,將設備開機率提高70%。

此外,各地已培育數字化服務商3500余家,打造“小快輕准”技術產品1萬余項,初步形成了“政產學研用金”多方聯動、數字化供給資源高效匹配、公共服務保障有力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生態。

在浙江省寧波市,工業互聯網已廣泛應用於服裝、家電等行業,為中小企業提供“小快輕准”的平台化解決方案。

湖南省長沙市構建起生態更豐富、產品更精准、模式更多元的服務生態,針對不同場景定制開發輕量化產品,不斷提升企業滿意度。

“我們遴選出17家獨立於改造、驗收服務商的第三方診斷咨詢機構,構建貫穿改造前、中、后的全流程服務體系,確保數字化轉型真正見效獲益。”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李世濤說。

集群化發展成勢見效

中小企業體量小、抗風險能力弱,僅靠單打獨斗,很難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生存。採取集群化發展,以抱團取暖的方式促進知識、信息、資本等要素共用,以及設備、服務、人力等資源共享,能夠減輕其成本壓力,增強市場話語權。

“我們分級分類引導中小企業集群化專業化發展,已經培育300個國家級和1100多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各地加大支持力度,促進集群高質量發展。”李樂成說。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300個國家級集群共創造產值8.7萬億元,近3年年均增速達13%,入駐的中小企業近8.9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2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余家,優質中小企業佔比近40%,帶動就業535萬人。超七成集群對所在縣域GDP貢獻率達到10%。

“集群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手段,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既能讓縣域經濟活起來、推動新型城鎮化,又能激發經濟活力和擴大就業容量。”賈宏偉認為,集群可以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幫助中小企業打通產學研合作渠道,在集成電路設計、光伏材料、鋰電池材料和裝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重要配套能力。同時,集群聚焦數字化、綠色化鏈式轉型模式,通過集中式開發和分布式部署解決方案,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轉型成本。集群內部大中小企業間資源協同水平日益提升,開展了設備、物流、倉儲、人力、設計等資源共用共享。

“共享智造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組織方式,通過整合集群內的技術、設備、人才、資金等資源,推動產業集群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產業協同發展。”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表示,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毛巾紡織產業集群將40多家印染企業產能整合起來,採用“以租代售、按需使用”的共享模式,為1000余家織造企業提供染整共享服務。“紡織行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污染防治,這給中小企業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為此,該產業集群引入了一批專業污水治理企業,紡織企業不用購買相關設備,也不必擔心污水處理環節存在的風險,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了10%至15%。”

賈宏偉建議,要持續完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供給,推動優質服務向集群匯聚,鼓勵集群運營機構、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聚焦發展需求,創新服務模式,共同營造產業互融互補、企業互幫互促、要素互聯互濟的集群發展生態。

開拓海外市場有支撐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1個制造業大類行業中,有28個行業保持增長。“中小企業運行穩中有進,有力支撐工業經濟向好發展。”賈宏偉告訴記者,為提升中小企業經營能力,工信部堅持一手抓優企培育,一手抓助企紓困。

一方面,通過中央財政支持重點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另一方面,組織開展中小企業出海服務專項行動,加強出海服務供給﹔搭建政銀企“中小企業跨境撮合服務平台”,幫助中小企業客戶拓展市場。

在各項政策支持下,中小企業整體出口勢頭強勁。5月份,中小企業出口指數為50.7%,連續14個月處於擴張區間。

前不久,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出海服務”板塊上線,具有找商機、找信息、找活動、找園區、找機構5項功能。

“據我們觀察,中小企業出海需求非常強烈。但在全球化經營過程中,仍面臨文化差異、品牌影響力不足、人才短缺、產業配套不足以及融資渠道有限等挑戰。”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樊穎暉說,為幫助企業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服務網實時匯聚150多個國家及39個聯合國國際組織發布的高潛力訂單與創新合作項目,覆蓋新能源、智能裝備、綠色消費等領域,年潛在市場規模可達200億美元。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優化迭代平台功能,深化線上線下協同與國際合作,結合企業需求,加快建設集政策、法律、關稅、金融以及出海產品價格預測等服務於一體的‘出海服務大模型’。”樊穎暉說。

(責編:楊曦、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