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安徽 | 縣城裡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如何“智造”煥新生?


螺栓自動旋入缸體的輕響、機械臂流暢的運轉軌跡、大屏幕上實時滾動的數據流——走進位於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的全柴動力國六柴油發動機生產車間,空氣中彌漫著金屬與機油的氣息。這座主營發動機的老廠與共和國同齡,走過76年風雨,正以數字化的姿態擁抱“智造”新生。
“過去裝配一台發動機,老師傅們得抱著零件滿車間跑。現在,關鍵擰緊工序全由機器人精准完成。”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公司生產調度員趙玥指向繁忙的機體加工線。7台進口六軸機器人靈活揮舞,高精度扭矩配合角度控制,將主軸蓋、缸蓋等關鍵螺栓一一鎖緊,數據實時上傳,100%可追溯。相比人工操作,誤差被機器“歸零”,裝配可靠性顯著提升。
這條2022年投產的智能產線,主要用於生產兩個系列的國六機型,產線設計節拍75秒,年產可達10萬台。“全線共配置自動化設施40台,通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生產線能自動切換多品種生產動作參數,實現多品種之間自動無縫換產。”趙玥對記者介紹,產線可通過PLC觸摸屏、服務器等組成內部網,對每台在線測量數據和裝配過程數據進行採集,為每台發動機質量追溯分析和設計改進提供有力依據。在線視覺系統嚴密監控著齒輪室涂膠軌跡,嚴防斷膠漏膠﹔自動送釘機構精准遞送油底殼螺釘,磁性套筒穩穩吸附——每一個細節都被數字技術重新定義。
車間中央,一面巨幅藍光屏幕跳動著產線的“生命體征”,整條產線的實時狀態、工藝參數、設備運行、質量數據盡在掌控。“這是我們的‘車間大腦’,一部手機就能管理生產。”趙玥介紹,通過這個平台,一個零件從採購訂單號到最終裝配位置,全流程清晰可溯。異常報警信息閃爍時,系統自動觸發處理流程,響應速度以秒計算。
這塊屏幕背后,是全柴十余年數字化攻堅的縮影。這家皖東縣城傳統制造企業,自“十三五”起開啟信息化革命。借工信部“大中型農業裝備智能工廠”項目契機,全柴打通研發、生產、管理的數據孤島,成為國家首批智能制造試點與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步入“十四五”,企業投資構建“5G+工業互聯網”平台,深度融合物聯網、數字孿生與邊緣計算技術,將智能工廠升級為覆蓋全價值鏈的“內燃動力智造工業互聯網平台”。
“全面信息化升級,不是小修小補,而是把全公司的技術、生產、管理、服務鏈條全部用信息系統重構,國家首批智能制造試點、兩化融合貫標、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我們都走在最前面。”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吉文介紹說。
轉型的回報實實在在。研發周期縮短30%,生產效率提升35%,物料配送及時率提高29%,單台制造成本下降12.6%——數字化讓“老樹”發“新枝”。今年第一季度,全柴發動機銷量逆勢增長15%,穩居行業前三。該平台更整合了850余家供應鏈資源,帶動安徽省節能環保內燃機特色產業集群協同升級。
全柴服務網絡不僅遍布全國,也走向世界。“我們在東南亞、北非、中東、南美、歐亞等多個地區設立辦事處,及時響應客戶需求。今年一季度,海外出口同比激增50%,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將中國動力的名片遞向世界。”劉吉文說。
從鋼鐵轟鳴到數據流淌,傳統制造的血脈與數字智能的神經在此交融。76歲的全柴,正以持續的研發投入和高效協同的技術團隊,推動增程混動、氫燃料電池等綠色技術突破。從縣城小廠到行業領軍企業,這座老牌發動機廠的突圍証明,智造新生,永不熄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