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安徽 | 安徽銅陵:一根銅線上的全產業鏈躍遷


1000多年前,詩人李白游歷銅陵,目睹當地冶銅盛況,寫下“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瑰麗詩篇。
1000多年后,銅陵這座因銅而名的城市,依舊是中國銅工業重鎮,去年該市銅基新材料產業產值超700億元。
7月4—5日,活力中國調研行安徽主題採訪團走進銅陵,從一條銅線開始,探訪銅全產業鏈的升級躍遷。
為啥從銅線看起?
它太重要了,離我們的生活很近,隻不過很少注意——空調冰箱、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電機、電器工業產品,都離不開同一種關鍵原材料:電磁線。電磁線承擔著電能輸送、信息傳遞、電磁轉換等功能,應用領域很廣,被譽為電機、電器工業產品的“心臟”,而銅是其主要原材料。
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銅陵精達)是國內最早的銅材廠之一,漆包線產銷量連續多年超過20萬噸,名列全球前茅。
生產車間內,多條自動化產線馬力全開,每名工人負責4條產線,近40度高溫下,汗水浸透衣衫。絲絲銅線被高高低低的滑輪接力傳送,壓制成不同型號的電磁線產品。“你看這條銅線,是不是棱角分明?”車間工作人員指著一條銅線說,“這是扁線,它浪費空間少,槽滿率高,可用於新能源汽車電機。”
銅陵精達生產線上的銅絲。本報記者 陳靜文攝
這項產品,來自銅陵精達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由技能大師蘇保信帶領團隊研發。“通過開發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進軍高端市場,精達股份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持續提升,畝均效益不斷提高。”蘇保信說。銅陵精達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高性能扁平電磁線具有高精度、高附著性和耐高壓性能,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各大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單這項業務就能帶來40億元營收”。
在銅陵精達電磁線研究院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對一款超導材料進行極限測試。“這是為可控核聚變裝置研發的盧瑟福纜,全球僅我們一家能連續生產3公裡以上。”蘇保信說。
“電磁線行業看起來很傳統,其實活力無限。當下,很多傳統產業都在向著自動化、智能化轉型,新能源汽車、核聚變、磁懸浮列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在加速崛起,高品質的電磁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些下游產品的使用壽命,市場前景十分可觀。”銅陵精達總經理秦兵說,“關鍵就看企業敢不敢、能不能咬下這塊市場。停留在低端市場是沒有出路的,多年來堅持自主創新,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評制造業單項冠軍,穩住高精尖市場,我們有底氣!”
沿產業鏈向上游回溯,在冶銅環節,一場變革也在悄然發生。
在奧爐電解車間智控大廳,6個紅外攝像頭檢測的短路數據實時傳回數字孿生系統屏幕上。“近幾年國內感知設備進步很快,我們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將溫度、流量和成分等生產數據檢測全部集中到智能控制系統,便於掌握生產情況。”銅陵有色金屬集團金冠銅業分公司黨委書記鮑鎮告訴記者,“銅電解濕法冶煉過程容易出現短路問題,傳統方法是用人工加儀器的方法去檢測,發現周期較長,經過智能化改造,生產效率提升很大。”
在不少人印象裡,冶煉行業脫不開高能耗、高污染的標簽。在金冠銅業這個國內最大的單體礦銅冶煉工廠,卻是頭頂藍天白雲,眼前青草茵茵。
一座廠區之變,寫下銅陵銅產業鏈全面綠色轉型的生動注腳。
當前,不少傳統產業企業經營承壓,綠色轉型是否會加重企業負擔?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冠銅業分公司經理文燕的一句話,令人豁然開朗:“綠色轉型不僅僅意味著投入,更有實實在在的效益。”
他接著舉了個例子:“拿廢舊家電來說,一台空調外機裡可能藏著20公斤銅線銅管,如果能通過綠色轉型、技術升級,提升1個百分點的銅綜合回收率,對銅冶煉企業來說也有巨大收益。可別小看這一個百分點,它關系到企業生死。”
收益,不僅體現在“眼前”的生態效益,也有“兜裡”的經濟效益,還有“耳聞”的社會效益。
鮑鎮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是‘以血換銅也心甘’,工人很辛苦,現在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改造,廠區變了模樣,工作心情舒暢,吸引人才更容易了,企業的社會美譽度也上升了。”
“吃干榨淨”,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高頻詞。在金冠銅業硫酸車間,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車間制酸生產過程中硫酸生成熱、稀釋熱、煙氣顯熱等蘊含著大量熱能,以前白白流失。經過HRS技術改造進行回收利用,產出蒸汽用於發電,年發電量達8500萬千瓦時,電量用不完,還能輸送到其他車間。
“隻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鮑鎮說,“改造設備的8000萬元投入,兩年就回本了,同時每年還能減少4萬噸碳排放。”
這樣的例子,在銅陵規模龐大的銅產業鏈上比比皆是。沿產業鏈再回溯,來到原材料的源頭——礦山。
提起礦山,許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噪音轟鳴、塵土飛揚……而今,坐在地下千米深處無人駕駛監控站內,工作人員隻需關注屏幕上電機車自動運行的狀態,不必擔心噪音、粉塵的困擾。
冬瓜山銅礦是銅陵有色金屬集團的一座骨干礦山,日採選生產能力達13000噸。冬瓜山銅礦黨委書記毛薦新介紹,通過科研攻關、採選聯合及採用新藥劑、新工藝、新技術等措施,加強低品位礦、共伴生礦回採,使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過去由於技術條件限制,0.2%的低品位銅礦不具備開採價值,如今這部分資源也被有效利用。”
小小一根銅線,連接起一座資源型城市全產業鏈的升級躍遷。銅陵是安徽省銅基新材料產業中心,從全國乃至全球來看,也是產品品種最全、產業鏈最完整、配套體系完善、最具競爭力的銅冶煉和銅加工基地。2024年,銅陵市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規上企業87家,實現產值719.3億元。
建設綠色智能銅基新材料項目,打造高精尖深加工銅產業鏈,鞏固拓展高端銅基新材料領域先發優勢……“瞄准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興領域,銅陵市銅產業轉型升級蹄疾步穩。”銅陵市副市長楊如鬆說。
採訪結束,記者不禁遐想,如果李白穿越時光,看到今天的銅陵,又會寫下怎樣的詩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