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舊家電的“煥新之旅”


客廳中,老舊冰箱每隔幾分鐘就發出刺耳的嗡鳴,冷凍層的冰碴已結成厚厚的硬塊﹔陽台邊,蒙著灰布的電視機屏幕泛著雪花噪點,遙控器也早已不知去向。這些曾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家電,在退役的邊緣,默默地等待著未知的命運。
自《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發布以來,家電以舊換新消費快速增長。那麼,退役下來的廢舊家電是如何處置的?為此,《証券日報》記者深入調研,解構回收、拆解、再利用的產業全鏈條,揭開“廢舊家電流向之謎”。調研還發現,在以舊換新政策強勁勢能的驅動下,家電回收產業正經歷深刻轉型——從單純的末端處理邁向全鏈條價值提升,為消費市場注入新的綠色動能。
回收市場潛力加速釋放
“家裡舊冰箱到底咋處理?”“跑好幾趟回收站,費時又費力”“回收價格心裡沒底”……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這些關於舊物處置繁瑣、價格評估模糊的煩惱,是消費者在換新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難題,一場由制造商、經銷商、回收商共同發起的“讓回收觸手可及”攻堅戰已全面打響——制造商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回收渠道﹔經銷商通過對外簽署回收合作協議﹔回收商通過升級智能估值系統,多方聯動打破回收壁壘,讓消費者“買新+收舊”零等待、零跑腿。
承德居然之家摩登達店銷售人員告訴《証券日報》記者:“除了顧客可以通過品牌制造商提供的線上途徑預約回收服務外,我們還與固定的回收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顧客下單新家電后,我們能同步預約送新收舊服務,一點兒不耽誤新家換新進度。”
事實上,這場“攻堅戰”的背后,除了出於提升消費體驗、激活消費活力的考量外,更重要的是回收市場所蘊含的巨大潛力,正吸引著各類市場主體紛紛布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表示,隨著家電、汽車產品的更新迭代,廢舊家電回收量、拆解規范化程度以及再生資源利用率不斷提升,促使回收利用行業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從市場基礎來看,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相關標准,家用洗衣機、吸油煙機的安全使用年限一般為8年,家用電冰箱、房間空調器安全使用年限為10年。而我國相當部分家庭正在使用的家電產品購置於2009年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時期,目前正接近或達到更新換代的節點。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已超過30億台,這為回收市場提供了龐大的潛在資源。
此外,我國近年來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相繼出台《關於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政策,還配套系列補貼措施,為回收行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如今,除了家電企業自建閉環回收體系外,電商平台、專業回收公司、第三方平台等主體憑借技術創新與模式探索,積極參與二手家電回收——電商平台發揮流量與技術優勢,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回收模式,比如,京東借助物流網絡和“以舊換新”,2024年回收廢舊家電超2000萬台﹔閑魚試點線下循環商店,以碳積分吸引用戶參與。嗨回收、愛博綠等專業回收公司運用“互聯網+回收”,通過智能預約和逆向物流,打造社區服務網絡。廢淘淘等第三方平台開發SaaS系統,整合回收全流程,實現數字化管理。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秘書長蔡海珍認為,強化可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一方面,有效拓展回收網絡,逐步引導消費者養成良好習慣,倡導規范投放廢舊家電,營造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良好氛圍,讓民眾共享綠色生活﹔另一方面,有力暢通廢舊家電的循環利用,大力推動家電的更新消費。
廢舊家電何去何從?
那麼,回收后的廢舊家電流向了何處?
帶著上述疑問,《証券日報》記者在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一家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企業中找到了答案——傳送帶高速運轉、機械臂精准抓取,不同類型的廢舊家電正有序奔赴各自的“重生之旅”。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台廢舊冰箱經過智能分揀、拆卸門體、危險廢物剔除(拆卸壓縮機)、冰箱箱體破碎、各類材料分解、初級原料分選、相關原材料深加工、合規檢測等8個步驟后,成為了可面向市場銷售的再生塑料制品的基礎材料。
“一般來說,公司的廢舊物品回收再利用率能夠達到99%,真正實現‘吃干榨淨’。”上述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証券日報》記者,“同時,每一批拆解后的物料,都會經過嚴格檢驗,隻有符合標准的產品,才能拿到進入市場的通行証,以此打消市場對回收材料安全性的顧慮。”
在這台廢舊冰箱“重生”的背后,離不開產業鏈條的協同作業和數字技術的深度賦能。
雖然經過專業拆解,廢舊家電的回收再利用率能夠保持較高水平,但拆解過程中也會遇到棘手問題。該工作人員介紹,當舊冰箱的壓縮機在拆解台上拆卸時,內部殘留的機油就成了讓人頭疼的難題——這些混著制冷劑和金屬碎屑的特殊油品,需要依靠下游專業企業對其進行專業的后續處理,協力完成這場拆解“接力賽”。
數字技術則成為了破解拆解難題的“智能鑰匙”。從前端回收時的智能估值系統,到中端拆解中的AI分揀設備,再到后端再生的材料性能預測模型,數字技術如同一條隱形的紐帶,將原本分散的產業鏈節點編織成高效運轉的綠色網絡,既讓99%的資源回收率從目標變為現實,也為破解拆解過程中的“硬骨頭”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海爾智家再循環互聯工廠總經理周杰介紹,再循環互聯工廠採用互聯互通的智能核查體系,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中央大腦,實時監測核查倉庫、生產、設備、物料等數據,做到零差錯、零漏項,通過構建高效運營的智能工廠,利用工業互聯網和工業機器人技術,通過大數據採集和智能分析,保障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產品加工、物料轉運等全過程高度自動化作業。
事實上,除了拆解利用外,部分企業還在探索更高附加值的再制造路徑,他們會對回收的家電進行深度檢測評估,對符合條件的零部件進行清洗、修復、性能升級,重新組裝成品質達標的再制造產品。例如,成都九和匯能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憑借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於2024年12月份成功完成全國首單再生家電出口業務。
從99%的資源回收率,到再生家電出口,廢舊家電正以“精細拆解—高端再造—價值重生”的軌跡,從“電子垃圾”蛻變為“綠色資源”。這不僅重構了家電產業的循環生態,更為“雙碳”目標下的資源循環經濟書寫著生動注腳。
產業協同尚待破題
通過對“回收—拆解—再利用”流程的追蹤,不難發現整個過程中涉及制造商、經銷商、回收商、處理商等多方主體,他們之間的協同效率直接影響著整個以舊換新流程的順暢性。
正因如此,國家對廢舊家電回收產業協作高度重視,多次出台政策為其保駕護航。與此同時,各地也將培育完整產業鏈條作為做強做大廢舊家電回收產業的核心工程。以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發展起來的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已經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
天津子牙經濟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彥江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打造完整且強勁的廢舊家電回收產業鏈,園區一方面通過建立標准化管理體系,引導企業規范運作,確保生產流程符合環保與質量要求﹔另一方面,採用公開競標的方式,嚴格篩選優質下游企業,形成高效協同的配套效應。此外,園區還積極引入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駐,通過產業集聚實現資源共享、技術互補,充分發揮規模效應與集群優勢,從而逐步做大做強整個產業鏈。”
然而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棘手難題。例如,因為涉及主體眾多,制造商、經銷商、回收商、處理商之間信息壁壘高筑,嚴重阻礙了產業鏈運轉效率。
上述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企業工作人員也表示,公司雖積極拓展社會回收渠道,並與固定合作方建立回收關系,但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回收量與拆解能力嚴重失衡。企業拆解設備長期處於不飽和運轉狀態,大量產能閑置,使得企業盈利能力難以提升。
與此同時,市場秩序問題也不容小覷。一方面,部分小作坊式的非正規回收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違規拆解廢舊家電,隨意排放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另一方面,部分小作坊還存在野蠻翻新亂象。
據相關機構數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家電拆解企業14218家。其中,僅2025年就有1109家注冊成立。進一步來看,企業間發展水平差異懸殊,注冊資本1萬元的微型企業和10億元的行業巨頭並存。而企業實力參差不齊或將導致行業標准化進程舉步維艱,從廢舊家電回收定價、拆解流程規范到再生資源質量標准,都難以形成統一共識,阻礙了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協同,讓廢舊家電回收產業在無序競爭中陷入發展困境,難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與可持續化發展。
在張彥江看來,若想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亟須在回收渠道建設上發力,明確將廢舊物品交由具備專業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理,從源頭上保障拆解與再利用環節的規范性﹔同時在稅收優惠、資金補貼、技術研發等方面,對回收渠道及相關企業加大扶持力度。“通過‘規范處理+政策賦能’雙管齊下,不僅能優化廢舊物資處理流程,還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與技術力量投入,推動資源回收效率大幅提升,助力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張彥江說。
當廢舊家電回收產業鏈從“單點突破”邁向“協同共振”,其迸發的能量不僅重塑了資源循環路徑,更點燃了消費市場的全新增長極。在需求側,雙線融合模式正以回收零等待、零跑腿的高效服務,打破消費者換新顧慮﹔在供給端,這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模式,既有效緩解了原材料市場的供應壓力,又為企業釋放出更多創新研發空間,推動智能家電、綠色產品加速迭代,形成“消費升級—產業創新—資源循環”的良性發展格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