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環著沙漠看新疆”系列報道

環著沙漠看新疆·綜述篇︱新青年 新技術 新裝備——記新時代防沙治沙的故事

人民網記者王天樂 唐佳 實習生 陳香綺
2025年07月16日19:21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一抹抹綠色正在不斷向沙漠深處延伸開來。

翻開地圖,位於新疆塔裡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長期以來不斷侵蝕著周邊地區。自此,人與沙的博弈從未停止。

過去40多年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已經形成了長達2761公裡的綠色阻沙防護帶。2023年9月,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正式啟動。2024年11月28日,隨著新疆於田縣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種下,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裡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

記者途經若羌、且末、民豐、於田、策勒等地採訪了解到,各地區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符合新疆實際的防沙治沙道路。例如,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優先採用生物治沙方式﹔反之,在水資源條件相對匱乏的區域,主要採用光伏治沙﹔而在不具備水資源條件、光伏鋪設條件也達不到要求的地方,以工程治沙為主。

例如,民豐縣后壩河沙漠阻擊區部分工程項目就採用了“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的疊加方式,周邊還配合分布式光伏板用以供水供電。整個過程遵循不修路、不拉電、不平整土地原則,初步實現治理風沙和林果業的可持續發展。

監測數據顯示,且末縣治沙前綠地面積909.5平方公裡,治沙后面積1330.5平方公裡﹔治沙前沙塵暴16天,治沙后沙塵暴11天﹔揚沙天氣由治沙前的61天下降到37天,浮塵天由128天降至98天。記者此次前往的巴州地區,其當地2024年沙塵暴天氣為28天,較上年減少14天,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在此次採訪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一大批青年扎根沙海……

在且末縣,一群退役軍人懷著熱愛邊疆、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熱情,先后投入2300萬元在當地種植梭梭、胡楊、文冠果、四翅濱藜等500萬株,完成1.1萬畝沙漠綠植。

薛杰,甘肅人。2014年,當他第一次踏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每年4月至10月,便會深入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採集氣象、風沙流、地下水水位等一手數據。他主持國家與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60余篇,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等榮譽。

帕提古麗·亞森是第一批女治沙員。每年苗木驗收時,她管護區域的樹苗成活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

……

“防沙治沙的方式正在從傳統人工轉向機械化、智能化。”新疆林業科學院副院長寧虎森告訴記者,例如像壓沙固沙機械、灌木平茬機械,無人機飛播等也正在得到廣泛應用,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正在不斷融合,可持續發展之花也正在沙漠中盛開……

“雖然我已經快要退休了,但是我的孩子也報考了相關專業,和我一樣繼續投入到了防沙治沙的事業中,這是我特別驕傲的一件事……”寧虎森說。

新青年,新技術,新裝備……屬於新時代的防沙治沙故事,還將在這片沙海中繼續。

相關報道:

走!搭乘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感受南疆經濟“跑”起來

“外國人不相信我們能種出來樹……”

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一起來認識沙漠裡長出的神奇植物

村裡第一批種棗樹的人 “沒想到”……

沙漠開出不屈的玫瑰

(責編:郭思邈、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