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市群布局“組團式、網絡化”


城市群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在引導人口和要素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穩步推進城市群建設,19個城市群承載了全國70%以上的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眼於提高城市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這一重要部署,明確了下一階段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的思路: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破解傳統“攤大餅”式發展帶來的“大城市病”,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在更大范圍上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要素資源自由流動與治理機制協同聯動,從而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組團式、網絡化”布局,即依托中心城市輻射,通過以點帶面、以強帶弱、以城帶鄉等舉措,在特定區域內打造多個城市或功能節點,形成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為縱軸、大中小城市協調聯動與城鄉深度融合為橫軸的跨地區、多中心、多層級網絡型城市區域格局。
“強城、建圈、組群”是城市發展基本規律。讓不同類型城市發揮各自承載功能,不同人群找到適宜的工作生活空間,需從多方面持續發力。
強化規劃引領統籌協調。積極探索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都市圈引領城市群、城市群支撐區域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動力機制。建立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完善協同保障機制,健全跨區域生態協作機制,統籌布局人口、產業、交通、城鎮、生態等重大事項,創新城市群治理新模式。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建設互聯互通、便捷高效的“鐵水公空”立體交通網絡,打造“1小時通勤圈”,以交通融合帶動要素集聚,最大限度發揮交通網絡的復合型功能。統籌布局5G、數據中心、新能源充電設施、電子商務、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等,探索數字智慧城市群建設。
深化產業協同梯次培育。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為抓手,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推動區域創新要素和產業集群聯動生長,實現整體產業能級躍升。引導城市群內部產業合理分工,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布局產業鏈,建設產業合作園區,探索利益共享機制。加快建設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現代化產業都市圈,立足各地產業基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梯次分布、鏈式配套的產業生態。
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統籌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深化政務服務跨區域合作,推動准入標准一體化、市場監管一體化、要素市場一體化,在更大區域建立更為優良的營商環境,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著力構建“15分鐘公共服務圈”,統籌推動醫療、教育、文化、養老、文旅等公共服務更加便利可及,讓群眾早日實現“家門口辦全域事”。此外,還需擴大“跨省通辦”事項范圍,完善社會保障轉移接續機制。
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成的,必須尊重要素聚集規律,充分考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實際發展水平,科學確定規劃范圍,合理把握工作節奏,因地制宜、久久為功,保証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行穩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高質量發展故事匯 | “AI大廚”巧煉特種鋼
- 如果把人工智能(AI)大模型搬到要求更高、容錯率更低的工業場景,它還能發揮作用嗎? 在南鋼,“AI大廚”上崗,打破了傳統靠經驗試錯的研發范式,讓煉鋼從經驗驅動向智能決策轉變。 以液化氣體船等高端船舶的關鍵材料——碳錳低溫鋼的研發為例,在材料研發過程中,碳多了鋼就會變脆,錳多了則影響焊接性能,數十種變量因素相互影響。…
- 水利部針對浙江福建啟動洪水防御Ⅳ級應急響應
- 人民網北京7月25日電 (歐陽易佳)據水利部預報,受第7號台風“范斯高”影響,7月25日至27日,浙江、福建、廣東東部、江西東部南部、湖南東南部等地將有中到大雨,其中福建沿海、浙江中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區將有暴雨﹔浙江錢塘江、椒江、甌江,福建閩江、九龍江等河流將出現明顯漲水過程,暴雨區內福建閩江下游大樟溪及沿海鰲江、龍江、木蘭溪等中小河流可能超警。 7月25日14時,水利部針對浙江、福建省啟動洪水防御Ⅳ級應急響應,要求兩省水利廳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緊盯台風發展態勢和移動路徑,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和會商研判,強化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統一聯合調度和堤壩巡查防守,切實落實水庫及在建工程防汛責任和安全度汛措施,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城市內澇防御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