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煥活古城“生命”


一條近乎平直的河道從老城北面穿過,大地上房屋星羅棋布逐漸蔓延,田野間阡陌縱橫交錯愈發密集……近日,在南京大學“數智賦能中華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會上,當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副教授陳剛輕觸鼠標,投影屏幕上同時出現的1969年10月2日和2022年8月10日的4幅遙感影像圖,將陝西省富平縣古城半個多世紀的變遷呈現於眾人眼前。
2024年8月,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啟動“中華古城數字圖譜集成工程”。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社會學院教授、該工程首席專家陳雲鬆領銜由南京大學建筑、歷史地理、文化遺產、數字人文、信息工程、計算機視覺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多學科團隊,系統採集中華古城歷史遙感影像資料,編繪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制圖單位的古城歷史衛星影像地圖,搭建古城歷史地理信息數字化平台,展示古城古今變化細節。
截至今年3月,南京大學約40名師生,收集處理分析了陝西、河南、江蘇三省全域的歷史遙感影像,並查閱歷史文獻,進行實地測繪,利用實景三維重構、AI工具輔助生成等技術,完成了約330個縣(市、區)的1300多幅老城歷史影像地圖。
“古城是文明的空間載體,隨著經濟發展和大規模城市建設,不少古城的原真風貌被破壞。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縣域古城,開發的程度雖然不高,但用於古城保護的人財物資源不足,更需要專業指導。”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魯安東坦言,團隊希望用數字技術保存、還原古城的歷史風貌,在數字化平台中融入古城的建筑、方志等信息,讓大家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確定空間輪廓
想了解一座古城的歷史風貌,首先要確定其輪廓。在這方面,遙感影像可以提供一個直觀的視角。美國的CORONA衛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拍攝的遙感影像數據,進入了團隊的視線。
“下載的遙感影像邊緣存在畸變,我們要剪裁、分割、拼接影像照片,再結合古舊地圖、地方志等文獻資料,將當地標志性建筑、道路等有地理特征的信息控制點作為坐標,對照片進行配准、校正。經過一系列流程,遙感影像的精度可以達到米級以下。”陳剛說。
歷經歲月變遷,古城的風物也時移事異。為當代古城留影,也是保留古城歷史信息的重要命題。登錄建設中的中華古城數字圖譜集成工程信息展示平台(以下簡稱“古城數字平台”),記者看到,老城現狀影像圖中,主要的街道、建筑信息均被一一標注。
“我們以多顆衛星拍攝的遙感影像數據為依據,並與現今的衛星圖像進行對比分析,提取古城牆、古街巷、古河道等地理要素,並關注古城土地變化、歷史風貌區變化等信息,再利用ESRI ArcGIS制圖平台制成老城現狀影像圖。”陳剛介紹,在團隊編繪的300多個縣(市、區)的歷史衛星影像地圖中,每個縣都有4幅圖,分別是全域影像圖、老城影像圖、現狀影像圖和老城范圍矢量復原圖。它們直觀展現了縣級城市的歷史城區(老城)及歷史建筑風貌區的范圍,這為未來開展古城空間變化監測與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礎。
陳剛團隊繪制歷史影像地圖的同時,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靜則帶領學生翻閱地方志、古詩文,搜尋老照片,尋訪古跡,做口述史。這既為地圖影像制作提供了歷史線索、形成交叉印証,也為后期豐富古城數字平台的文化信息筑牢了根基。
復現建筑風貌
鉤沉古城的歷史影像可以鑒古知今,而用數字化手段復現古城的建筑風貌,則可以讓當代人足不出戶即可遍覽古城魅力。
從2024年開始,魯安東就帶領師生對陝西富平縣、河南原陽縣進行實景三維重構。“我們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和三維激光點雲掃描技術,借助南京大學教授曹汛研發的高真實感三維場景重建技術,構建了富平古城的3D數字資產庫。”魯安東介紹,目前團隊已經用無人機拍攝了3599張富平古城照片,並用三維激光掃描富平古城的重點建筑片區共25466立方米,掃描重點街巷1314米,經過解算合成后,拍攝精度可達3厘米。
在進行實景三維重構中,團隊發現許多老建筑如今都已改建。如何還原建筑原貌,使其符合所在地區的建筑特色?人工智能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幫手。魯安東說,團隊用無人機和三維激光掃描得到古建筑的樣貌后,將其與歷史遙感影像做對比,如果發現某座建筑整體差異較大,他們則會利用AI工具輔助還原古建筑的原貌。
“特定氣候帶的建筑,有著相似的建筑規則和形態基因,院落和單體房屋的結構關系是相對固定的。在歷史衛星影像地圖上確定建筑屋頂的基本樣貌后,就可以用AI工具輔助生成古建筑群的整體形態。”魯安東說,目前,團隊正在將幾十年來積累的建筑形態數據“投喂”給AI工具,不斷提高AI生成內容的質量。在AI的幫助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古城風貌漸漸清晰起來。
挖掘文化基因
如果說追尋古城的歷史風貌只是激活古城的“生命”,那麼發掘古城的人文價值、文化基因,則是激活古城的“靈魂”。
依據1928年的歷史照片,團隊建構了富平古城文星台的三維模型。“地方志中記載文星台是古代學子的活動場所,也是古城‘儒家景觀’的組成部分。文星台位於富平古城外圍,從文星台可以眺望古城全景。”魯安東介紹,除文星台外,富平古城中還發現了很多與科舉相關的建筑,例如文廟、書院、考院、文昌宮、文昌閣等。古城的文化景觀構成了古城的文化基因,用數字化手段復現這些景觀,將有利於延續古城的文脈。
富平地域遼闊,富饒膏腴,風景優美,清朝富平知縣喬履信所纂《富平縣志》將富平經典景觀濃縮為八景。其中的“南湖煙雨”別有一番江南風光——適逢雨天,登上望湖樓,可看到“杜鵑聲裡雨如煙”的奇妙景象。
“中國古代的許多景觀其實是有聲音有畫面的,我們正在聯合聲音藝術家開展聲音考古和聲景設計,根據文獻信息,讓聲音參與復現富平八景的意境。”魯安東說,“團隊希望通過多學科的參與,對古城的數智形態進行共創和重建。”
鼙鼓聲聲,日邁月征。“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南京大學的學科交叉和新文科發展優勢,全力探索數智賦能文化遺產保護的當代實踐路徑,為中國乃至全球古城保護打造數據基座、提煉工作標准、提供解決方案。”陳雲鬆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