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復活”古人,也要注意邊界


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上,一款名為“左宗棠AI智能體”的展品意外成為熱門打卡點。近來,“AI復活歷史人物”現象頻頻引發關注,例如,李白沉浸式勸學、唐伯虎“辯風流”……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以數字影像的形式重新走進公眾視野。
這一現象在社交平台上持續升溫,各地文旅部門也積極通過AI復活歷史人物的方式主動探索貼近年輕群體的文化傳播路徑。這類短視頻採用“回答我”式表達結構,賦予歷史人物明確的話語內容,使抽象的文化形象具有了互動感。充分結合地方特色與歷史人物特征進行AI互動傳播,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邊界,讓年輕人充分參與文化傳播與創新。
當下,這類由AI驅動的呈現方式,其意義已遠不止於形式層面的創意,更在於它正深刻影響人們理解、表達傳統文化的方式。借助圖像生成、語音模擬等手段,歷史人物的形象被重新激活,文化內容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再現”,既豐富了表達形式,又拓展了傳播空間,使傳統文化在多元媒介中重獲生命力。這種變化不僅提升了傳播效果,更貼近了年輕人的語言習慣與審美趣味。年輕人以模仿、再加工的方式主動參與內容生產,實現對文化符號的再理解、對歷史意涵的再認識。這種轉變,不僅增強了文化的活力,也重構了傳統文化在當代表達中的參與機制。青年群體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傳統文化傳播,重新定位“我與歷史”的關系,增強了文化歸屬感和代入感。正是在這種主動對話與深度參與中,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正悄然生長。
在這股熱潮中,還應理性看待技術賦能背后的問題。一些短視頻為了博取關注,過度“演繹”歷史人物,甚至出現形象魔改、劇情戲說等現象,不僅削弱了文化內涵,也降低了歷史人物應有的庄重性。在算法推薦機制的推動下,爆款話術被頻繁復制,同質化內容迅速蔓延,在不知不覺中稀釋了文化審美的張力。AI技術為文化帶來了更多的表達形式,但如果過度依賴娛樂化和低門檻傳播,有可能將歷史文化異化為消費符號,導致文化的“空心化”和“輕浮化”。面對技術帶來的表達自由,平台、創作者和傳播者應共同保持對歷史文化的敬畏,真正讓技術成為文化發展的助力。
從“文化復現”到“共創參與”,AI復活歷史人物的背后是文化表達范式的深刻變革。它不僅讓傳統文化在數字語境中被看見、被理解,也激發了公眾對文化傳承的情感共鳴與創造意願。歷史人物的數字化呈現,不只是對傳統形象的技術再現,更是一次對文化意義的重新激活。唯有守住價值邊界、涵養精神張力,才能讓這種文化創作更加精彩。
(作者:趙潛,系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