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兩個放牛村 生態振興爭上游

2025年08月05日14:56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三月的重慶渝北區放牛坪,萬畝梨園的梨花正值盛放期,白色的花朵綴滿枝頭,形成一片花海。游客們沿著山間的道路行走,不時停下腳步觀賞拍照,周邊農家樂的煙囪裡升起裊裊炊煙。

這樣的景象,與二十多年前那片被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困擾的荒山,形成了鮮明對比。多年來,幾任村支書帶著全村人掄鎬揮鍬,15.5公裡公路劈開荊棘,40門程控電話連起外界,荒坡上栽下的45萬株梨樹,成了第一批“搖錢樹”。

黨員陳安倫帶頭開荒60多畝,單靠種梨一年就掙2萬元,讓鄉親們瞧見了盼頭。合作社建起來,綠証培訓辦起來,老梨樹高樁嫁接換了新品種,全村人均收入顯著提高。

沒人滿足於“掙油鹽錢”,后來,村集體辦起加工廠,鮮梨變成梨膏、梨酒、白蘭地。梨樹認購更讓城市人惦記著這片山:認養一棵,秋天就能親手摘黃花梨,年接待游客從10萬漲到30多萬,“春賞花、夏避暑、秋採梨、冬賞雪”的招牌越擦越亮。

南法風情的野獸花園農庄裡,馬術教學、景觀民宿吸引著中高端游客,還幫村民賣梨膏、收土雞,80多個崗位等著鄉親們家門口掙錢。

而在重慶南岸區,另一個叫“放牛村”的村庄,正用不同的生態底色改寫命運。這裡人均耕地不足0.5畝,種庄稼填不飽肚子,採石場、養雞場試過一圈都黃了。

直到黨員唐紅東帶著大伙看清:背靠南山、前臨長江的生態,才是金飯碗。堆滿垃圾的銅鑼峽改造成花谷,荒坡上種出百畝杜鵑園,三月花開時,游客能從山腳排到山頂。

2020年“三變”改革吹來時,37名黨員包片聯戶,挨家挨戶算明白“資源變資產”的賬:村民都成了股東,土地、林地入股合作社,“農業企業+集體+農戶”的聯營機制,讓村民的租金、務工、分紅加起來,2021年就超了10萬。如今村裡沒了牛,卻有40多家特色民宿:復古的院裡能品茗,新潮的屋前可眺江,家家都是小景觀園。

兩個放牛村,一條振興路。都是村支書帶頭蹚路子,黨員沖在前頭解疙瘩﹔都把荒山廢水變成金山銀山,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都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渝北的黨員每月學政策,南岸的森林防火隊裡黨員帶頭值班。

如今,渝北的梨香飄出了產業鏈,南岸的花香引來了金鳳凰,它們的故事成了“兩山”轉化的活教材。(夏曉倫、林震、臧滕)

(責編:王連香、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