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出海”


當前,國際經貿規則重構態勢明顯,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如何更好適應全球價值鏈重構和產業分工格局重塑趨勢,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出海”,提升制造業全球化布局的質量和水平,已成為重要課題。
2015年以來,我國企業“出海”步伐加快,參與全球競合已經成為不少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與之相應的,我國制造業全球化布局日益深化。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456.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56億美元,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202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772.9億美元,佔全球份額的11.4%,連續12年居全球前三。同時也要看到,202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佔GDP、制造業增加值、制造業出口額的比重分別為1%、3.8%、6.1%,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表明,我國制造業全球化布局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全球化布局的本質,是實現全球資源的最佳配置。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發展韌性,具有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全球化布局的堅實基礎。
從支撐能力看,強大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是制造業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底氣。我國制造業開展海外布局是建立在強大國際競爭力基礎上的戰略選擇。歷史經驗表明,一國的境外直接投資規模與經濟總量及產業國際競爭力密切相關。經濟體量越大、產業競爭力越強,開展境外直接投資的能力和動力也越強。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動力電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勢產業。完整的產業鏈、齊全的工業門類、強大的產業競爭力為我國制造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提供了堅實支撐。
從推進動力看,隨著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制造業外遷在客觀上也蘊含著突破市場傳統邊界與創新瓶頸的戰略機遇。在增強韌性方面,我國制造業通過全球化布局能夠更好統籌勞動力、關稅、航運等方面的成本,貼近東道國的市場需求,提升應對變局的能力。在培育市場方面,我國堅持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展多方面合作,以強大制造業實力帶動當地產業鏈、供應鏈延伸和拓展,共同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實現互利共贏。在推動創新方面,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擴大要素資源整合范圍、回應多元化市場需求、與一流國際同行合作競爭等方式激發創新活力。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同時,我國企業還能通過海外並購、聯合設廠、設立海外研發中心等對接全球技術前沿,在數字孿生、遠程運維等前沿領域實現技術躍升,形成全球研發網絡,構建高效順暢的協同創新機制。
促進制造業企業進行全球產業布局與國際化運營,有利於持續拓展國際市場、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進而實現共贏,但也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就企業自身而言,“出海”后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並不鮮見,如何增強跨國管理和本土化運營的能力,有效規避風險,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產業發展而言,制造業過度外遷有可能引發本土產業空心化,在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背景下亦有可能催生制度性摩擦,造成合規成本高企,削弱產業國際競爭力。對此,需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審時度勢,找准重點,積極探索全球產業布局的有效路徑。
一是夯實制造業“走出去”基礎。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通過數字化改造與綠色化轉型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時,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在自貿試驗區試點跨境數據流動、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創新制度,持續吸引優質資源要素集聚。
二是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企業開展海外布局,需在技術、認知和融合三個維度協同發力。在技術門檻上,要不斷錘煉技術“硬實力”,以過硬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世界市場廣泛認可﹔在市場認知上,要積極借助先進技術做好國際傳播,增進海外市場和消費者對企業的認識和接受度﹔在本地化融合上,要善於依托當地產業發展模式和經驗,通過與當地企業加強合作,提升本地化運營能力和市場響應速度,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三是深化制造與服務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提高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需發展服務型制造,促進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進一步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推動設計研發和標准認証等生產性服務業、國內金融機構及各類專業服務機構與制造業協同“出海”﹔切實發揮政府、企業、各類商協會的作用,構建企業高水平“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加強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綜合服務。
四是構建全球合作網絡。需堅持差異化布局,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稟賦構建多層次產業協作體系﹔增強區域經濟協同,強化交通物流與產業配套的協同效應,實現生產要素跨境優化配置﹔持續深化創新合作機制建設,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投資的雙向賦能,探索建立“知識共享—技術轉化—產能協同”的價值閉環,形成研發端與生產端深度耦合的創新生態網絡。
五是共建協同發展生態。攜手前進、合作共贏,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維護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的必然途徑。要繼續加強與各國在產業鏈上的合作,以中國產業發展實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經驗,促進中國制造業與各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升級。
(作者分別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