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小算盤 融入大市場(有所思)


採訪了解各地地方保護主義成因,常聽到這樣的解釋:由於早期市場空間小,很多地區招商引資吸引不了優質企業進入,只能以“名錄庫”等形式,變相為部分企業壟斷開綠燈。
然而,小算盤打得再響,只是解決了一時困境。以行政手段干涉市場正常運行,其中的利弊得失,心裡要有本明白賬。
從市場角度看,地方保護主義造成了市場分割,各類要素難以自由流動,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阻礙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從企業層面講,地方保護主義破壞了公平競爭原則,本地企業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獲得優勢,損害了外地企業利益,也削弱了市場活力和創新力。
從消費者層面講,消費者失去選擇更優質、更低價商品和服務的機會,自身權益受損,還對消費積極性產生影響。
破除地方保護主義,要立足當下看長遠,摒棄短視算大賬。
前不久,全國首個跨省市、跨關區的航空前置貨站“上海機場—蘇州前置貨站”在江蘇蘇州啟用,貨物安檢、收運、海關查驗等繁瑣環節均可在企業園區內完成。蘇州企業自此能在“家門口”便捷地享受到上海豐富的國際航線資源,地面物流成本最多可降低近三成﹔對上海而言,前置貨站將上海機場服務范圍拓展至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有力推動了“上海樞紐+區域節點”航空物流網絡構建,還分流了機場地面查驗壓力,讓上海海關能夠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高風險貨物監管中。
毋庸置疑,這是一項打破地域限制、提升行政效率的多贏之舉。
類似的積極變化不斷讓市場感受到暖意。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省際間銷售額佔全國企業銷售收入比重為40.7%,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印証了區域壁壘的逐步消除﹔在要素市場,勞動力跨省流動因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的全面取消而更加順暢﹔在監管層面,多部門聯合整治“劣質低價”亂象,倒逼企業從“價格戰”轉向創新競爭……
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市場競爭秩序必將持續優化。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8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