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產業沃土滋養科創種苗


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強調,下半年,要在宏觀政策上持續發力、適時加力,重點做好全方位擴大內需、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持續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多措並舉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當前,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內經濟轉型升級進入關鍵階段的背景下,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激活新質生產力,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為應對風險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二者並非平行軌道上的獨立列車,而是如同根系與枝干,本應自然交融、彼此支撐。然而,現實中“兩張皮”的困境仍不時顯現:一方面,部分頂尖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難以跨越成果轉化的“達爾文死海”﹔另一方面,產業界面臨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時,卻又難以找到適配的“科技良方”。深度融合之難,症結在於創新鏈條上關鍵環節的銜接不暢與機制藩籬。唯有破除壁壘,才能讓科技之光照亮產業前路,讓產業沃土滋養科技種苗。
如何實現真正的深度融合?首要一點,在於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牽引科技創新的航向。科技創新不應是實驗室中的“孤芳自賞”,而應精准錨定產業躍升的痛點與前沿趨勢。無論是突破高端芯片、基礎軟件、高端裝備等“卡脖子”難題,還是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都需要科技力量與產業需求的緊密耦合。比如,深圳一家燃氣具企業,其研發中心就設在工廠頂樓,工程師們透過玻璃即可看見生產線運轉。這種“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的模式,讓研發人員直面市場反饋,新材料熱效率突破110%的“不可能”極限,正是需求牽引下創新火花的璀璨迸發。
深度融合的動能,更在於推動創新要素在產業生態中的高效流轉與優化配置。這要求我們拆除阻礙要素流動的無形之牆,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相互滋養的良性循環。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粵港澳大灣區等科創高地,正通過建設概念驗証中心、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等舉措,努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深度融合的沃土,離不開深化改革這把“金鑰匙”。唯有通過改革,才能破除那些阻礙科技與產業“琴瑟和鳴”的體制機制堅冰。這包括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讓科研人員的目光更多投向市場價值與應用前景﹔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確保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向真正能產生融合效能的關鍵領域匯聚﹔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機制,為創新之火澆上利益回報之油﹔營造公平競爭、鼓勵試錯、寬容失敗的市場環境和創新文化。解開束縛創新主體的繩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融合的引擎方能全速運轉。
深度融合的落點,是塑造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力。當前全球產業格局深度重構,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推動深度融合,目標絕非閉門造車,而是要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全球話語權的新興支柱產業,打造代表新質生產力的中國標杆。這要求我們的融合實踐必須具備世界眼光,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能級。在全力推進融合發展的進程中,還應高度關注並持續防范化解可能伴生的風險,確保我國經濟的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當前經濟風險挑戰的關鍵舉措。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要實現“科技—產業—市場”的良性循環,讓科技創新成為產業升級的發動機,讓產業創新成為科技創新的試金石。以產業之需錨定創新航標,以要素活水滋養融合生態,以改革利刃破除體制堅冰,方能突破科技產業轉化的激流險灘,駛向新質生產力的遼闊藍海。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